大腸癌4期轉移 也能用微創技術處理

近年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技術不斷進步,然而精準醫療對多數大腸直腸癌病患的幫助仍相當有限。台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直腸肛門科醫師許祐仁表示,罹患大腸直腸癌MSI-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igh)型第一至第三期病患僅10至20%,而第四期患者約只有5%,除了腫瘤型態需符合條件,病人也須具備經濟條件,才能進行免疫治療。所以大多數病人,仍以手術為核心、輔以健保化療、標靶為主要治療方式。
●是否完整切除 直接影響預後
許祐仁指出,早期的腫瘤通常體積小、未侵犯周邊組織,加上腸道本身沒有痛覺神經,病患多無明顯不適,常常透過健康檢查意外發現。一旦腫瘤長大到影響腸道功能,才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糞便變細、血便、腹脹、體重減輕等症狀,此時通常腫瘤已進入第二、三期或第四期,治療難度隨之增加。
「手術仍是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核心,是否能完整切除腫瘤,將直接影響預後。」許祐仁表示,手術方式會根據癌症分期、腫瘤位置與侵犯範圍調整,選項包括傳統剖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及近年發展成熟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
●機械手臂 適用中低位直腸癌
其中,微創手術(包含腹腔鏡及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因傷口小、疼痛輕、恢復快,已成為大部分第一到第三期病患的首選;對部分肝轉移、局部腹膜轉移的第四期病人,也能透過微創技術處理。而達文西手術則以高靈活度與精準性,特別適用於中低位直腸癌與局部復發性腫瘤,可降低手術併發症,並提升成功率。
許祐仁也呼籲,45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病史者則建議提早在40歲進行大腸鏡檢查。他進一步指出,目前健保給付的標準治療,已涵蓋超過九成的患者,能提供穩定且有效的療效,癌症並非絕望的代名詞,只要患者願意積極面對,及早接受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的預後。
癌症治療需要溝通與充分討論,醫療團隊更應協力統整資訊,清楚向病人說明每種治療的利與弊,幫助病人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