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紐時:持綠卡者犯罪 再入境恐遭嚴審 超速等輕罪也有風險

共和黨提案改革學貸 擬將提高門檻、限縮獎學金

癱瘓重生 何宗融成中西醫合療推手

聽新聞
test
0:00 /0:00
何宗融建議,每天站馬步是簡單有效的「養氣」方法。圖中他蹲的是「大馬」,腳蹲得比較寬。(圖/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何宗融建議,每天站馬步是簡單有效的「養氣」方法。圖中他蹲的是「大馬」,腳蹲得比較寬。(圖/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主任何宗融,是台灣醫界推動中西醫合療的重要人物。這位知名中醫見證中西醫合療的神奇,並非始於診間,而是從一場全國比賽讓他癱瘓半年、幾乎要命的重傷開始的。

何宗融是台灣醫界難得一見的武醫,既是傑出的運動員還是知名中醫師。他是柔道3段、柔術3段的擒拿高手,也曾奪得全國太極拳/八卦掌冠軍,是全國推手界的頂尖選手,具武術、太極、角力等國家級教練及裁判身分。他在2018年、2023年亞運期間,擔任中華台北隨隊醫師,把中醫正式帶進國際運動醫療領域。

他專精於中西醫結合治療難症,特別在巴金森病、中風復健、神經疾病、癌症醫療及精準醫療等具有豐富經驗。尤其深入研究針灸傷科,擅長治療運動傷害、慢性疼痛及難癒合的傷口等。

何宗融自幼便與武術結下不解之緣,父親何進修是外丹功台灣內門傳人,從他幼稚園時就嚴格要求:「不練拳,不准睡覺。」別的孩子在玩耍,他卻得蹲馬步、練少林拳。他日復一日的訓練,讓他的身體與意志越發堅韌,且愛上武術這個「搏鬥」運動。

習武 埋下投身中醫種子

因為習武和練氣功,何宗融在國中時就能感受到氣與經絡。「練氣功就是讓經絡的氣充盈及經脈暢通。」這股對內功與醫理的探究,埋下他投身中醫的種子。

拜師學太極拳後,功力大為精進,比賽戰無不勝,但26歲那年,仍在中醫大後中醫系就讀的他參加了一場推手比賽。「我輕敵了,沒想到對方不按牌理出牌,一記手刀違規擊向我後頸。」劇痛襲來,他瞬間倒地不起,頭頸以下完全失去知覺。

送醫診斷結果,頸椎第五節裂成三塊,導致高位截癱,神經嚴重受損,頭頸以下四肢完全癱瘓。頸椎二、三節整個歪斜移位,壓迫到生命中樞,自主呼吸能力只剩一半。何宗融那刻才體會到,「這條命真是撿回來的」。

受傷當下 僅頭臉有知覺

他回憶:「當時我只有頭和臉還有知覺,胸口以下就是植物人狀態,大小便完全失能。」神經外科醫師直言,這類傷勢通常會終身癱瘓,死亡率極高,「如果不開刀一搏,恐怕一輩子都要躺著。」但學中醫的他,儘管西醫師極力主張手術,他仍堅持不開刀,選擇嘗試以保守性的中西醫合併治療。

他請連建廷中醫師為他針灸開藥,並在西醫止痛與消炎治療的支持下,專注於中醫療法。沒想到,一個月後,身體的第一絲恢復跡象來自於肛門。「那時我整天躺在病床上,只想著一件事—我不要餘生都失禁包尿包、被人清理大小便。」當下意識與知覺重回身體,他激動不已:「沒有癱瘓過的人無法理解這種喜悅。」

中西醫合療 沒留後遺症

經過半年奮鬥,他終於完全恢復行動能力,幾乎沒有留下後遺症。「我的傷勢嚴重,單靠『運氣』難以解釋,我相信是中西醫的相輔相成的效果。」親身經歷從癱瘓重生,何宗融對中西醫合療有了更深的體悟。他深信,西醫的診斷、急救和藥物有其價值,但中醫在修復與互補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何宗融也把外丹功、太極拳的專長,轉化研究養生功法對健康的科學研究,發現針灸與灸法可能影響人體幹細胞,與健康及長壽相關。太極拳的研究顯示,太極拳可能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與延緩老化,還獲得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美國《Science》AAAS出版社發布新聞稿報導。

從2014到2019年,何宗融在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神經外科權威林欣榮領軍之下,分別在台南安南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專區」,在南部及東部都屬首創。他也多次受邀擔任國際賽事的醫療顧問,為運動員提供中醫治療,2018年、2023年亞運皆有他的身影。今年3月他更以中醫學術研究與中西醫整合醫療的貢獻,榮獲「華佗學術研究奉獻獎」。

何宗融笑說,當初學中醫,是為了讓武術更強,沒想到中醫不僅給他帶來武術生涯,也救了他的命。讓他更堅持,一定要推動中西醫合療,救治更多人。

每天一蹲,穩腳步、補元氣

現代人普遍氣虛體弱,每天站馬步是最簡單有效的「養氣」方法。適合各年齡層,尤其銀髮族。馬步有助強化大腿與臀部肌群,讓走路、轉身、彎腰更靈活,養生強身。

1.採站姿,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身體挺直。

2.慢慢下蹲,膝蓋不超過腳尖,大腿感到痠脹、微微顫抖時,維持10至15秒。

3.手部自然下垂、平舉都可。每日都練,不計次,量力而為。

4.膝關節若有舊傷,初期可淺蹲,逐漸加深。

慈濟 中風 癌症

上一則

頭昏無力?節氣「穀雨」溼氣重 中醫授護脾胃、消水腫最佳食物

下一則

教宗方濟各逝世前才治療 蘇一峰:這疾病又稱老人殺手

➤➤➤世界新聞網全新推出「消費頻道」,提供好吃、好玩、好買的實用消費資訊,以及最新個人退休、理財、保險等省錢妙方,還有增進家居生活品質的最新情報。每天關注「消費頻道」,天天有新鮮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