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烏克蘭持續推停火 傳普亭首次提讓步 有望雙方會談

結束內卷 拼多多、淘寶等電商將取消「僅退款」

「瘦胖子」死亡風險更高 醫示警:4大原則降體脂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瘦胖子」雖然外表看起來正常甚至偏瘦,但體脂率超標,隱藏著與肥胖者一樣的代謝風險。(圖/123RF)
「瘦胖子」雖然外表看起來正常甚至偏瘦,但體脂率超標,隱藏著與肥胖者一樣的代謝風險。(圖/123RF)

一名45歲金融業女主管,BMI為20,在標準範圍內,但健檢報告的三酸甘油脂出現紅字。進一步測量後發現,體脂率高達35%,且有中度脂肪肝,糖化血色素和胰島素阻抗偏高,屬於糖尿病高風險族群。醫師警告,看起來不胖,BMI也正常,但體脂卻過高的「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肥胖者高52%。

台灣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表示,「瘦胖子」的健康風險超乎想像,雖然外表看起來正常甚至偏瘦,卻隱藏著與肥胖者一樣的代謝風險,包括高血脂、胰島素抗性。且因內臟脂肪多,容易有脂肪肝及慢性發炎問題,更要小心糖尿病找上門。

陳威龍表示,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瘦胖子」(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這類族群雖然BMI介於18.5至24.9的正常範圍,但體脂率偏高,男性>25%、女性>30%,容易合併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指標異常,因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期刊研究顯示,「瘦胖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瘦胖子」因為長期運動量不夠、營養不均,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隨著年紀增加;50到64歲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高達4倍。

肥胖者因體態明顯,比較容易警覺健康問題,進而尋求治療、進行體重控制。而「瘦胖子」族群普遍有腹部脂肪堆積、肌肉量不足的特徵,但因為體重正常而低估健康風險。陳威龍說,多數「瘦胖子」無察覺身體慢性發炎、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勞、生病,直到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才驚覺嚴重性。

「瘦胖子」的成因跟飲食失調、壓力過大、運動量不足有關,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內臟脂肪。另外,運動量不足易導致肌肉流失和退化,影響新陳代謝中的蛋白質儲存、血糖調整,當血糖波動不穩定時,恐加速糖尿病惡化。

如何擺脫瘦胖子?陳威龍提醒,這4招可以降低內臟脂肪。

1.均衡飲食: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攝取,多選用原型食物並採用「211餐盤法」均衡飲食,幫助穩定血糖。

2.運動習慣:進行快走、游泳有氧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重訓、深蹲阻力訓練可增加肌肉量,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3.充足睡眠:維持規律就寢作息,每晚睡滿6至8小時,有助於穩定荷爾蒙分泌。

4.健康檢查: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數值,建議檢測胰島素阻抗數值,及早發現潛在三高風險。

血糖 糖尿病 血脂

上一則

老婦眼歪嘴斜「動脈阻塞中風」靠取栓術救回

下一則

怕成孤獨老人 腦神經名醫林欣榮建議:快跟AI交朋友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