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薄熙來之子薄瓜瓜定親台灣許家 低調抵台驚動國安

每周工作80小時、不支薪 政府效率部徵才條件惹議

愛情與肉慾的抉擇

唐懷瑟在維納斯堡。作者不詳。(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唐懷瑟在維納斯堡。作者不詳。(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中國古代有不少下凡仙女嫁人和男子上山遇仙成婚的故事。後者最著名的大概是〈劉阮入天台〉,原收錄於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故事大意是漢明帝時代剡縣的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了路,見到山上有一桃樹,遂採桃充饑。後來遇到兩位姿質妙絕的女子,被邀還家,並與他們成親。二人半年後還鄉,他們的子孫已歷七世。

這類男子遇仙,過了一段神仙眷侶的日子後想回塵世的故事,西方也有,可能還更早。例如荷馬的史詩《奧德賽》。歐洲中古時期也有類似的民間傳說,例如詩歌〈打油詩人湯瑪斯〉(Thomas the Rhymer)。敘述湯瑪斯被仙后(fairy queen)拐走,獲得了預言能力,但不會說謊。(歷史上的湯瑪斯是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據說他從不說謊,而且曾預言未來)。蘇格蘭作家史考特曾把這首中古的詩歌擴展,而且加了個結尾,讓湯瑪斯最後回到了仙后身邊。

這些西方古老的傳說後來受了基督教的影響,逐漸加上了宗教色彩。十五世紀法國南部的詩人德拉薩(Antoine de la Sale)根據一個義大利的故事寫了首詩歌(ballad),描述一個德國騎士被維納斯引誘,在她的地下宮殿留了多年。(筆者猜仙后變身為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可能是因為仙后屬凱爾特文化,在義大利和大部分法國並不普及)。事後騎士到羅馬求見教皇懺悔,但是教皇認為他罪孽深重,不肯赦罪,宣告除非教皇權杖開出花朵才會寬恕他。騎士絕望地離開。不料次日,權杖竟然綻放花朵。教皇連忙令人追趕騎士,但是他已經回到了維納斯身邊。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到了十六世紀初,這位騎士有了名字——唐懷瑟(Tannhauser)。

唐懷瑟,史有其人,他是十三世紀的騎士,可能參加過十字軍東征。他也是吟唱詩人。吟唱詩人於十一世紀末期始自法國南部,很快傳遍全歐洲,直到十四世紀黑死病流行時才終止。最早的吟唱詩人多為貴族,後來多為沒有領地的騎士,到了晚期也有少數平民加入。唐懷瑟曾在奧國公爵菲德烈(統治期1230-46)宮廷服務。除了他的雙重身分之外,生卒年和事蹟皆不詳。他被維納斯引誘的傳說和德拉薩的故事大同小異,只點明教皇為Urban四世(在位期1261-64),並指出了維納斯堡在德國的確切地點。唐懷瑟被拉入這個傳說可能是因為他的詩歌與眾不同。別人都讚揚柏拉圖式的「宮廷式戀愛」(courtly love),他卻描述和婦女的享樂和含蓄的情慾故事。

之後,類似唐懷瑟的故事的作品不少,例如德國作家惕克(Ludwig Tieck, 1773-1853)的短篇小說〈The Tannenhauser〉,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1837年的詩,英國詩人李頓伯爵(Lord Lytton,1887-91)的長篇敘事詩《唐懷瑟》。對華格納影響最大的可能是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 格林童話的作者之一)的《條頓神話》。按格林說,第十至十四世紀的德國人仍然相信德國神話中的女神侯達(Holda)與隨從住在赫森堡山中,她的隨從會化身為美女來引誘男人。因受拉丁文化影響,侯達後來和維納斯合而為一。

吟唱詩人還有競賽活動,1207年曾在沃德堡(Wartburg)的城堡中舉行。根據傳說,參加比賽的有六位頂尖的詩人,由堡主赫曼伯爵與其夫人為裁判。其他詩人都撰詩恭維堡主,故事主角漢李其卻讚揚奧地利的李奧坡公爵而觸犯眾怒。他舌辯群雄,卻敗於他人所設的詭計。在遭眾人圍攻之下,他懇求伯爵夫人的保護。夫人制止攻擊,並給了他第二次機會。這個比賽曾被名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 1776-1822)寫成短篇小說〈歌唱比賽〉(The Singers’Contest)。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是個德國中古史迷,應對惕克和霍夫曼的小說相當熟悉。他剛從巴黎搬回德勒斯頓(1842),得到了當地歌劇院指揮的位置,一心想編寫一部以德國中古傳說為題材的歌劇,因而著手把唐懷瑟和沃特堡的比賽的故事合而為一。歌劇不能沒有女主角和愛情,所以他又加入了伊麗莎白公主這個角色。這位公主的原型是十三世紀初的聖伊麗莎白,原為匈牙利公主,嫁到德國住在沃特堡。婚後六年,丈夫參加十字軍而去世。她擯棄榮華,濟助貧苦,建立醫院,親身照顧病患,並加入聖方濟各的俗世修會,二十四歲逝世,因極受人民愛戴,死後四年即封聖。

歌劇故事大致根據中古的傳說。唐懷瑟在維納斯的地下宮殿裡住久生厭,渴望看到外面的陽光世界。他懇求維納斯放手,但被女神拒絕。失望中他呼喊聖母瑪利亞之名,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已經站在沃特堡外。他先是看到一群朝聖者,甚為感動。隨即他又見到赫曼伯爵領著一隊騎士經過。赫曼伯爵邀請他參加歌唱比賽。他的朋友吳佛郎告訴他,赫曼的侄女伊麗莎白以前曾經甚受他的吟唱感動,自他別後,就沒有再出席觀賞比賽。唐懷瑟憶起舊情,決定參賽。

赫曼宣告比賽的主題是「愛情」,獲勝者可以迎娶伊麗莎白。吳佛郎先唱起頌揚理想的柏拉圖式愛情的歌。唐懷瑟的思緒卻被與維納斯的肉慾之愛困擾,最後甚至公然讚揚維納斯,引起公憤。其他騎士紛紛拔劍要殺唐懷瑟,卻被伊麗莎白挺身阻止。最後赫曼的判決是令唐懷瑟參加朝聖隊伍到羅馬贖罪。

數月過去了,吳佛郎經過城堡外,遇到伊麗莎白正在祈禱。他們見到一隊朝聖團歸來,但唐懷瑟不在其中。伊麗莎白很失望,祈求聖母接納她的靈魂。吳佛郎目送心碎的伊麗莎白離開,他雖然愛慕佳人卻無能為力,因而唱出全劇最有名的詠嘆調〈傍晚之星〉。此曲名氣僅次於演奏會經常聽到的序曲。入夜後吳佛郎見到一個獨行的香客,即為唐懷瑟。唐告訴他,教皇說他犯下重罪,除非權杖生出綠葉,否則絕不恕罪。他絕望之餘呼喊維納斯,女神應聲出現。這時伊麗莎白已死,她的喪葬隊伍正好經過。此時唐懷瑟終於知曉伊麗莎白對他用情至深,因而大慟,祈求伊麗莎白在天之靈為他祈禱,然後他也倒地而亡。不久另一群香客來到告知神蹟出現——教皇的權杖生出了花葉。

華格納耗時兩年譜寫音樂和歌詞,1845年10月在當地首演。初演不太成功,經過一些修改,才漸受歡迎,在德國各地演出。這是他繼《飛行的荷蘭人》後又一部成功的歌劇。他希望此劇能在歌劇殿堂巴黎上演,經由奧國大使夫人強力推薦,終於如願以償。為此他做了不少更動,又依法國的大型歌劇(grand opera)形式增加了一段芭蕾,1861年上演。不料巴黎演出竟然一敗塗地,據說是因為他把芭蕾放在第一幕,而不是循例在第二幕,以至於富人和貴族不能吃罷晚餐後去歌劇院。這因為許多有錢人其實沒啥音樂修養,對歌劇興趣不大,主要是看舞蹈,一方面捧角,一方面可以在舞伶中挑選情婦。此外大概也有政治因素在其中,因為人們討厭奧國大使夫人,也連帶摒棄她推薦的歌劇。第三場觀眾的噓聲、鬧聲、吹哨聲幾乎讓歌劇無法繼續演出。此劇只演三場後就退出了巴黎舞台。這齣歌劇在1875年維也納演出時又略經修改,現在觀眾看到的多是維也納版本。

有的華人觀眾以為這是部宣揚基督教的歌劇,其實華格納採用的來源多是日爾曼神話和德國的中古傳說,而中世紀的故事難免有宗教意味。此劇的真正主題涉及二元性的衝突,如情與慾的掙扎,感官上的享樂和對於精神超越的渴望,以及最終因自我犧牲而獲救贖。

這個故事最大的疑問是,唐懷瑟明知如果他按照規矩作詩,冠軍非他莫屬,何況伊麗莎白已經芳心默許,為何在比賽中還故意犯大不韙,歌頌情慾和邪教的維納斯?是他一時糊塗?還是自暴自棄?筆者的猜想是,他自知犯下重罪,配不上聖潔的伊麗莎白,但是他的自負又不允許他認輸,拱手把伊麗莎白讓給別人。贏也不是,輸也不是,也許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公開自己的罪,滌清罪孽,才能匹配伊麗莎白。明智的讀者,如果你是唐懷瑟,你會做哪種抉擇呢?(寄自伊利諾州)

聖伊麗莎白。Edward Blair Leighton(1852-1922)畫作...
聖伊麗莎白。Edward Blair Leighton(1852-1922)畫作。(薛維.圖片提供)

歌劇 德國 義大利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