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的螢火蟲
夏季裡,住家的後院是小蟲們的世界。有漫天飛舞的彩蝶、獨占枝頭的蜻蜓、爬行葉梢的甲蟲、躲在硬殼裡的蝸牛。夏日炎炎,牠們無懼於高溫,上下盤旋,追逐嬉戲,把後院妝點得熱鬧又生動。日落黃昏,燥熱退去,白天躲在樹洞裡、草叢中,各蔭涼角落的夜行蟲,紛紛出來活動。其中最讓我著迷的是夜空中一閃一閃發光的螢火蟲。
自然界的動物很少能自己發光,螢火蟲是以晚上發光而出名。牠的尾巴上像掛了一盞小燈籠,在暗黑的夜裡,照亮著自己的前程。牠一下子在水邊,一下子在草叢中閃過,一下子又像一顆顆小星星,從月亮邊緣灑落。仲夏的夜空,絲緞似的蔚藍,滿天繁星閃爍,高大樹梢上,掛滿點點螢火蟲,繁星和螢火蟲,使夜空充滿詩情畫意。
螢火蟲不只會發光,仔細看,牠還會用各種豔麗色彩,把身上妝點得漂亮。牠的身體黑棕色,頭部和翅膀邊緣是鮮豔的橘色,胸部有一抹微紅,軀幹每一節的邊緣,連兩根長長的鬍鬚,都裝飾著粉紅色的斑點,像穿著一身色彩豐富的舞衣。
螢火蟲出現在不同季節,夏天炎熱,螢火蟲發出微弱藍光,讓人感覺清涼,秋季寒冷,螢火蟲發出悠悠綠光,讓人感覺蕭瑟和冷清。夏夜的螢火蟲讓我驚喜,讓我著迷,秋季的螢火蟲,讓歷代詩人藉以表達孤獨和寂寞。唐代詩人杜牧有詩〈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冰冷。一個宮女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這首詩隱喻失意宮女的心境,讓人感覺淡淡的淒涼和憂傷。
「輕羅小扇撲流螢」中的「撲」字用得貼切,只有捉過螢火蟲的人才能體會。
去年六月,正逢螢火蟲頻繁出沒的時候,在台灣的侄子一家來美國我家做客。傍晚,我牽著六歲侄孫的手,到附近公園的大草坪上捉螢火蟲。台灣都市長大的孩子沒見過螢火蟲,看見池塘邊、草叢中,螢火蟲忽明忽滅到處飛舞,他一蹦一跳地興奮地追過去用手拍。
「別動!螢火蟲不能拍,要用撲的。」我一面說一面示範給他看。正說著,一隻螢火蟲從他頭上飛過,「快,快撲!」我說。
他往上一跳,一巴掌把螢火蟲撲到地上。我過去輕輕捏起,放進透明的礦泉水瓶裡,瓶身鑽了些孔,讓空氣進去,螢火蟲可以呼吸。
那天晚上,我們捉了十多隻螢火蟲。我忽憶起唐朝歐陽詢的勸學典故:「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後人將唐徐堅《初學記》中:「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兩個典故合為「映雪囊螢」的成語,傳諸於世。這則成語中夜以繼日苦讀的車胤,後來官至吏部尚書,他的成就鼓勵了後人努力勤學。
螢火蟲尾部的微弱光芒真的能用來看書嗎?或許這是千百年來,讀書人讀此典故時,放在心中沒說出來的疑問。我現在有十多隻螢火蟲,何不來驗證一下。於是把裝著螢火蟲的瓶子放在一書的封面上,關掉書房的燈,室內陷入一片黑暗,只有螢火蟲的微弱光芒。
「哇!」我驚訝地叫了出來。螢火蟲的光真的能讓我看到字。或許是封面字大,於是我又翻開內頁,用螢光一行行照過去,還是能讀出每一個字。但是,這微弱螢光所及範圍狹小,再遠一點就什麼都看不清楚了。
一直不解螢火蟲怎麼發光?直到研讀了世界有名的法國昆蟲學家亨利.法布爾(法語:Jean-Henri Casimir Fabre)撰寫的《昆蟲記.螢》篇,才對其發光原理有了些認識。
原來雌性螢火蟲身體最後三節的前兩節下面,和第三節的兩個小點有發光器官:雄性螢火蟲則只有尾部最後一節的兩個小點有發光器官,這是雌雄螢火蟲的主要區別。
拿放大鏡仔細看,發光器官的表面有很細的白色顆粒,這是含有螢光素和螢光素酶的發光細胞形成,螢光素酶是催化劑,可使氧氣及細胞內的水分與螢光素產生氧化反應而發光。發光的強度和閃爍的頻率藉由通往發光細胞的神經結構控制,神經結構可阻斷、開啟、或調節氧氣的供應量,使螢火蟲的光產生不同閃爍頻率和亮度。
螢火蟲為什麼要發光?《昆蟲記》中說:因為牠的發光有照明、警戒、防禦和求偶的功能。夜間黑暗,微光可照亮前行之路,這是照明;牠的發光信號也是集體防禦信號,當一隻螢火蟲被蜘蛛網黏住時,牠會藉由閃光發出的「沮喪信號」,警告其他螢火蟲不要靠近;另外,牠也藉一閃一閃的光,讓掠食者不敢輕舉妄動,這是防禦;最重要的是牠藉由發光來求偶和交配。
動物界的求偶大多是雄性追求雌性,男生看上女生時,會寫一首詩送給她,女生也中意男生時,會和他一首。雄性孔雀看到中意的雌性時,會把尾巴像屏風一樣張開,展示牠的英勇和艷麗。螢火蟲也是雄性追求雌性,雄性螢火蟲在空中飛舞時,藉由發出特定頻率和顏色的閃光,顯示牠的身體狀況和精子質量,若雌性和牠看對了眼,會發出同樣頻率和顏色的閃光以為回應。健康又有魅力的雄性螢火蟲,能同時獲得多個雌性回應,交配容易成功,傳宗接代的機率較高,這是自然界優勝劣敗的定律。
炎炎夏季的漫漫長夜,因滿天飛舞一閃一閃的螢火蟲而充滿祥和與溫馨。不要害怕夜間黑暗,出去走走,螢火蟲會為你照亮前行的路。
(寄自馬里蘭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