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WSJ獨家:川普家族擴大加密貨幣事業 進軍比特幣挖礦

緬甸地震傷亡數持續增加 軍政府:已知2056死

罱河泥

聽新聞
test
0:00 /0:00

上世紀六、七○年代,河泥是蘇北農村的重要有機肥。春季,河泥與雜草、棉籽餅、磷肥在坑塘裡混和發酵一段時間,麥收之後布於茬口耕翻,是水稻插秧時的必備基肥。秋天時,河泥同切碎的青玉米秸稈與溝坎、路邊、渠畔鏟下的草皮堆成半人高,經發酵為高溫堆肥,是稻子收後播種麥子的當家基肥。

寒冬臘月,將稀薄的河泥潑澆在麥苗上,就等於給它蓋上一層厚厚的越冬棉被,經過雨雪霜凍風蝕,河泥變得非常疏鬆,春季氣溫回升時,耙子輕輕一撥,泥渣落進麥棵,跟土壤融為一體,成為麥苗上好的返青肥。可見河泥之於莊稼是何等重要。因此,積草塘泥、高溫堆肥、泥漿澆麥,這是上級檢查農村工作的重要季節指標。

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人做,長友大爺、中付二爺是隊裡的最佳人選。前者是立過多次戰功的退伍志願軍老兵;後者憨厚誠實,身體健碩。他們按時上下工,做農活從不投機取巧,深得信賴。

取河泥的方式是罱撈。鐵皮製成的罱子,前端如開合的蜆殼,尾部安裝兩根二丈多長的竹柄,兩手握住竹柄開合,撈取河底的淤泥。

罱泥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一罱子加河泥重四、五十斤,不停在手裡把玩,即便年輕男人沒有足夠力氣也難以勝任。

時值壯年的長友大爺肩扛木㭠,精神抖擻來到新豐河邊,將木㭠平放在地,一屁股坐了下去。然後從腰間抽出旱菸鍋,解開黃得發黑的荷包,右手三指伸進去捏出一撮菸絲,輕輕放進磨得發亮的銅菸鍋,再用大拇指把菸絲往下捺捺。畫一根火柴把菸絲點著,猛吸幾口,菸鍋上面泛起一抹星紅。右手將燃盡的火柴棍往地上一戳。

旱菸抽完,他將鍋頭在木㭠柄上敲敲,順手拔一根狗尾巴草莖,慢慢從菸竿屁股穿進去,等從鍋嘴裡露出半個指頭長,用手抽出來,然後將黏滿了墨黑油垢的草莖丟到地上,再使勁朝裡菸竿裡吹兩口氣。確認通透之後,正想把荷包纏繞在菸桿上收起來,一直站在他身邊的中付二爺嘿嘿一笑:「把我弄一袋。」長友大爺白了一眼,遞過去。起身,拿起木㭠走下河坎,解開拴船的鐵鏈,一腳跨上船頭,中付二爺叼著菸袋也一腳跨上船尾。

五噸載重的水泥農船不算小,但突然跳上兩個壯年漢子,空載的船身重重地搖晃起來。長友大爺操起竹篙輕輕一點,船駛向河心;中付二爺拿起竹篙貼著船幫插進水裡,雙手使勁朝後一撐,水泥船沿著河心迅速前行百十米,慢慢停了下來。

長友大爺將竹篙放下,操起中艙裡的罱子,兩腳在船舷和梁頭上腳穩,挺直身板,緊握罱桿的雙手舉至齊眉,迅速打開臂膀,雙手一鬆,罱子「嘭」的一聲扎進水裡,插至河底的淤泥中。接著雙手緊握雙桿左右開合兩下,以期罱得更多的淤泥。憑手感確認滿罱之後,緊緊收攏雙桿,兩手交替上提,借助水的浮力,罱頭露出水面的剎那,將罱身迅速移到船艙上方,立即打開雙臂,鐵罱裡的淤泥帶著雜草、渾水瞬間滑落入艙裡後,順勢再將空罱甩、插到下一個點位入水。

立在中艙後梁另一邊的中付二爺亦如此循環往復。約莫兩個鐘頭,河泥堆滿中艙,船舷與河面幾乎相平,他們才慢悠悠把船撐回至泥塘旁邊,頭尾鐵鏈在岸畔的木柱上拴牢。這才返身上船,準備把艙裡的河泥移至進泥塘,方言叫「或泥」。

或(方言音,上揚)河泥,就是用木銑將艙裡的河泥搬送到事先挖好的泥塘裡。泥塘長約三丈,寬、深丈許,可以盛放五、六船的河泥。塘邊有一米寬的平台,並有向上的步道,河泥由此被挑去用於堆肥、潑麥、搞泥塘。

木柄的銑口如鏟,尾部裡凹。但見長友大爺往手心裡吐口吐沫,雙手合十搓搓,操起木銑,低頭,貓腰,插進艙裡的河泥中挖起滿滿一銑,身子站直,後仰,左手上舉過頭,右手下壓至胯,胳膊跟著身體左旋的同時一甩,滿銑的河泥「滋溜」一聲滑進泥塘,猶如全紅嬋的高台跳水,水花全無。

無論是「罱泥」過程中的開、扎、合、提、甩,還是「或泥」進行中的插、挖、提、揚、滑,手中工具與四肢、身姿、力道、氣息配合的連貫動作,他們兩人的動作配合默契。當長友大爺木銑插入船艙河泥的時候,中付二爺的那銑河泥剛好落入泥塘,猶如舞者兩手上下翻飛般曼妙優雅,宛若天成。

很多身強力壯的男勞力也曾不屑,這對黃金搭檔總是笑而不語,只管抽他們的旱菸,德高望重的中堯隊長有的是辦法:「不服氣你們試試!」三繞子、小老奇幾個要強的壯漢輪流上船罱泥、或泥,一番操作下來,要麼是「罱子打澎澎」,要麼是「泥塊砸進塘」,人為水鬼或成泥猴,把大家笑得前翻後仰。

兩人組合的罱泥雖是個寂寞活,但也有「大呼隆」勞動所沒有的樂趣。鐵罱入水速度快,潛在河底水草根部的小魚小蝦和行動遲綏的螺螄蜆子,會與泥草混在一起被罱上來。小魚、小蝦很快就會鑽出泥漿,兩人順手將牠們撿到有水的夾艙裡,而那些螺螄蜆子也在個把鐘頭之後爬出塘面,每天都能撿到一兩斤的額外收穫,中飯湯、晚飯小菜不用花錢也就有了著落,在那個食物嚴重短缺的年代,罱泥人的小日子為此增色不少。

高溫 全紅嬋

上一則

蕭邦失蹤近兩百年音樂手稿 在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儲藏室被發現

下一則

台書法家董陽孜登大都會博物館 台灣護照印章也出自她手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