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機的故事

冬日漫漫,閒來無事,就抽暇整理一下雜物。忽然有樣東西躍入眼簾,原來是一個昔日曾十分珍愛的電子產品,一台小巧的、設計得很精緻的錄音機。捧在手中,心潮起伏,它彷彿裝著滿滿的回憶,讓我想起了一些塵封已久、鮮為人知的往事。
光陰荏苒,歲月匆匆。看到它,想起了五十多年前,二十世紀七○年代中期,不少人下海經商。不久,有些人賺了點錢,留了長頭髮,身穿花襯衫、喇叭褲,手提了一個好像是個大收音機般的傢伙,只不過當他將一盒什麼東西放進去後,會飄逸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那甜美可人的歌聲。
他們拎著這大喇叭,招搖過市,吸引了不少小孩們,跟著他們晃來晃去。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這個怪物。
上世紀八○年代初,蘇州市經常舉辦唱歌大賽等活動,有很多唱歌愛好者紛紛前來上台角逐,我的學生也不知天高地厚,蠢蠢欲動,報名參加。其中有一個女學生,她酷愛唱歌,經常守在收音機前聽李谷一的歌,但並不是每次都能聽到。她平時用蘇州話與我交流,但講到李谷一時,會變成了廣播員的語氣。
這一次她也來參加比賽,別人大都唱的是「紅梅贊」、「長江之歌」和「軍港之夜」等,而她選唱的是李谷一為「三峽傳說」唱的插曲「鄉戀」。伴奏帶發完前奏後,她用李的氣聲唱法唱出第一句「你的聲音你的歌聲」時,台上台下個個都驚訝不已,因為太像李谷一的那種氣聲唱法了。
她時而舒緩,時而高亢,細膩真摯的感情流露得歡快流暢,迂迴婉轉,令人心動。她的氣息控制得恰到好處,高低音變化自如,咬字清晰,行腔優雅,細節處也都唱得很出色。比賽結束,經過評議,推舉她為這次活動的冠軍。
我知道她過去也參加過比賽,成績都很平平,想不到這次會有如此進步,奪取了冠軍。會後,我問她是哪位老師指導的?只見她一臉壞笑,說是陸老師;我覺得在蘇州音樂教師中好像沒聽說過,她見我這麼狐疑,便詭異地笑道:「你是不認識的。」
我只好請她幫我引見引見,她更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它在我的口袋裡。」說著便順手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小小的錄音機,又叫隨身聽。哦,原來如此,我才恍然大悟。她年輕,聽力好,記憶力好,模仿力強,早也聽,晚也聽,所以才會取得了今天的殊榮。
後來我也買了這個玩意兒(見圖),用它來聽歌、聽音樂。音樂是時間藝術,唱過,彈過,演奏過,便隨時間流過,不留一點痕跡;真是感謝科學技術的進步,終於也能把天籟之音留了下來。
有位老師告訴我,他的香港朋友送他一盒磁帶,裡面有首「風流的寡婦」,說裡面有接吻的聲音,問我能聽出來嗎?我就和他一起聽,聽到最後,果然有個輕輕的接吻的聲音。我還向他介紹了「少女的祈禱」開頭時教堂的鐘聲,後面還有一個動人的回音;又如「鬥牛士進行曲」結束時,出現鬥牛士刺中牛後,牛訇然倒地的聲音。有了錄音機,把一縱即逝的音樂記錄下來,供人們反覆聆聽,逐步領悟音樂藝術的精髓,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
最近,在電視上的娛樂節目裡,經常看到不少小朋友和大人,他們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竟然都能在各種大舞台上,把許多老歌唱得出神入化,大出風頭;應該也都是靠「陸老師」的範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是靠強大的聽覺記憶才能獻唱,要是請他們拿起歌譜唱新歌時,就會洋腔百出,一籌莫展,因為他們不識譜。他們是依賴聽覺唱歌,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這是不足取的,還得靠音樂藝術院校來精心打造和培養真正的音樂人才,發展音樂藝術事業,陶冶情操,提升國民的素質。
錄音機還是給人們帶來了很多驚喜,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一個很別致的禮物。當人在憂鬱的時候,不妨放點鄧麗君小姐的歌,如「甜蜜蜜」;在舉頭望明月時,聽聽馬思聰院長的「思鄉曲」;在茫然無助之際,讓「在希望的田野上」給你一點勇氣。
錄音機的故事,是科技進步的故事,也是人們情感、記憶和文化傳承的故事。現在,CD、VCD和手機比錄音機更便捷、靈巧和效果更佳,錄音機已在時代的東流水裡,離我們愈來愈遠了,但留下的溫馨和感動將雋刻在我們心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