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諾曼第(下)
離開海灘,驅車來到山坡上,那裡有個很大的停車場。整個高地綠油油的,坡上坡下草坪和樹木都修剪得非常整潔、漂亮。紀念園地的東、南和西面種植的是奧地利松,北面俯瞰英吉利海峽,種植的是科西嘉松。棗紅色的步行小路蜿蜒在草坪和樹木之間,路是精心鋪設的,乾乾淨淨。
漫步高地北緣,遇見一個觀景台,管理部門在此處放置了一張桌型彩色戰役地圖,鮮艷醒目,順著地圖往前看,遼闊的海峽就在眼前,彷彿置身戰場。
地圖前面有一條步行小路,往下直達海邊,這是當年美軍衝上山坡時走過的路。八○年前的六月六日早晨六點半,美軍步兵第一師和第二十九師各一個團,乘坐若干登陸艇,開始衝擊奧馬哈海灘。德軍在海灘上設置了各種障礙物和地雷,山坡上明碉暗堡,各種火力交叉密布,加上防守此處的,是從蘇德戰場調過來的德軍勁旅第三五二師,作戰能力極強。
奧馬哈海灘開戰不利,第一衝擊波八個步兵連只衝上去兩個,還都被壓制在海灘抬不起頭。第二衝擊波西半段兩個小時內竟然沒有一人上灘,遺體在海面漂浮,傷員在痛苦呻吟,鮮血染紅了海水。前敵司令布萊德利中將接到報告,痛心不已,打算下令放棄登陸奧馬哈海灘。
關鍵時刻,擔負火力支援的美國海軍首先爆發,十七艘驅逐艦不顧一切向岸邊衝去,在離海岸僅七百米處近距離開炮,壓制住了德軍的火力。海灘上登陸部隊也打紅了眼,步兵第二十九師副師長柯塔准將大聲喊道:「留在海灘只有兩種人,一種已經死了,一種即將死去,來啊,跟我衝。」步兵第一師十六團團長泰勒上校激勵部下:「待在水裡就是死,要活只有衝上海灘。」官兵們不顧一切拚死向前,終於攻上了山坡;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開場有一段戲生動地展現了這個場景。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這一天僅奧馬哈海灘,美軍就陣亡了兩千五百人。
距北緣不遠處是新建的紀念館,也是訪客中心,紀念館建造精良,圖文並茂,充滿創意。特別是北端那一整面落地玻璃(見圖),面向英吉利海峽,登陸海灘淺淺地凸起於地面,玻璃外有一個長方形水池,水面漫出邊沿,與遠處的大海相連,極目遠眺,海天一色,沉浸式體驗,畫面感極強。
出了紀念館便是紀念公園,青松翠柏,莊嚴肅穆。公園東頭是紀念建築群,中心有一個高七米的青銅塑像,表現一個男青年振臂欲飛,寓意「美國青年的靈魂在海浪裡升華」,塑像的紅色花崗石底座上鑲嵌了一圈青銅文字,上書「我看見了主降臨的榮耀」。
塑像面朝公墓的方向,身後是半圓型的柱廊,柱廊的南北兩端是兩個廊亭,廊亭的牆上各有一幅巨型彩色地圖。塑像的前面是一個長長的倒映池,後面是擴大的半圓型失蹤者紀念牆。倒映池前面便是美軍公墓,公墓占地七十公頃,法國政府將這塊土地贈送給美國,由美國政府永久管理。
公墓裡埋葬了有名有姓的陣亡官兵共計九千三百八十七人,其中包括四十五對兄弟、一對父子、四名女性,以及三名最高榮譽獎章獲得者。三百零七名無名烈士被合葬一處,一千五百五十七個失蹤者的名字被刻在失蹤者牆上。近萬座墳塋不分軍銜等級,整齊排列,面朝英吉利海峽,遙望故鄉。白色大理石製作的墓碑絕大多數呈十字架形狀,只有一百五十二名猶太教信仰者,其墓碑是大衛五星。
小狄奧多 ∙ 羅斯福將軍的墓穴位於公墓中部,他是三名榮譽獎章獲得者之一,是老狄奧多 ∙ 羅斯福總統的長子,時任總統富蘭克林 ∙ 羅斯福的遠房堂弟。諾曼第登陸時他五十六歲了,是步兵第四師准將副師長。第四師負責登陸猶他海灘,他不顧高齡,堅決要求親自帶隊第一波登陸,是登陸作戰的官兵中年齡最大的。
諾曼第戰役歷時四十八天,盟軍奪取並鞏固了正面寬一百五十公里、縱深十五到三十五公里的登陸場,將三十九個師一百六十五萬人送上歐洲大陸,成功開闢第二戰場,敲響了納粹的喪鐘。整個戰役盟軍傷亡十二點二萬人,而德軍方面,隆美爾向大本營的報告:傷亡和失蹤達二十五萬人,其中包括二十八名將軍。
法蘭西青山綠水,諾曼第濤聲依舊。初次相見一天太短,諾曼第,我們後會有期。(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