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諾曼第(上)
![](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1/31253601.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從小喜歡歷史,諾曼第的大名如雷貫耳,做夢都想去看看。二○二四年是諾曼第戰役八十周年紀念,剛好去巴黎旅遊,於是抽出一天時間,前往諾曼第來趟圓夢之旅。
諾曼第是法國西北部的大行政區,著名的兩棲登陸戰發生在大區西北部塞納灣的五個登陸海灘:猶他、奧馬哈、黃金、朱諾和寶劍。英吉利海峽在諾曼第這段比較寬闊,對登陸不利。不過這裡也有三大優點:德軍防守最弱、可供登陸的海灘最寬、向縱深發展的地形和交通條件最好。比較之下,諾曼第最終成為盟軍登陸的首選之地。
諾曼第有點偏僻,去一趟不太容易。從巴黎到奧馬哈海灘,有三百多公里遠,坐汽車單趟需要近四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我們選擇火車加自駕的方式,拜訪了奧馬哈、黃金和朱諾三個海灘,剛好分別是美軍、英軍和加拿大軍隊登陸的地點。
早上六點,我們坐上了每天第一趟從巴黎到瑟堡的火車。火車從巴黎聖拉扎爾(Saint Lazare)車站出發,這個火車站古老和現代兼顧,宏大和美觀融合,是連接巴黎和諾曼第大區的列車門戶。兩小時過後,火車準時抵達卡昂,這裡是過路站,只停幾分鐘。
卡昂是諾曼第大區的一個省會城市,距離寶劍和朱諾海灘較近,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里,但是離奧馬哈海灘有三十多公里遠。卡昂也是諾曼第戰役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之一,英加聯軍血戰三十多天方才將其拿下,屍山血海,殘垣斷壁,是二戰的英雄城市。
租車公司大多在卡昂火車站附近,租車方便而且過程非常順利,拿到車後我們馬不停蹄趕往奧馬哈。
那天是陰天,薄霧瀰漫,能見度只有三十到五十米,沒有下雨,但是濕氣很重,像極了八○年前大戰爆發那天的天氣。英吉利海峽風大浪高,氣候多變,在這進行兩棲作戰,天氣至關重要。各軍種對氣象條件的要求各不相同:陸軍希望在最高潮,減少登陸部隊暴露在敵人火力下的時間;海軍鍾意最低潮,以躲避敵軍設置的各種障礙物和水雷;空軍要求在滿月日,便於飛行員識別目標。
為此盟軍指揮部任命氣象學家斯塔格上校為首席氣象顧問,領導一個專家小組日夜研究,戰前每天給指揮部提供兩次氣象報告。研究顯示,六月份只有兩個適合登陸的窗口期,分別是五到八日和十八到二十一日,最後開戰定在六月五日。
可是從六月四日晚上開始,英吉利海峽狂風暴雨,巨浪滔天。怎麼辦?部隊已經陸續出發,如行動取消,戰機、士氣還有保密都很難保證。氣象小組發現六月五日過後可能會出現十二個小時的放晴期,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沒有專斷,而是要求指揮部所有成員都表達自己的意見,結果一致決定按原計畫行動。
駐守海灘的德軍就沒有這麼講究,他們看到天氣惡劣,認定平安無事,放鬆了警戒,軍官回家度假,士兵巡邏取消。在天氣的利用上,盟軍先勝一籌。
行駛在輕紗曼舞的田園小路,諾曼第的景色十分養眼,到處美景如畫。不久來到奧馬哈,順著指路牌,直接開到了海灘。奧馬哈海灘全長有六點四公里,質地較硬,走在上面很舒服。
沙灘邊緣是高度近三十米的陡坡,這種地形易守難攻,取勝的難度很大。目測當時的海灘寬度不超過三十米,隨著潮汐變化,其寬度最大可達兩百七十米,這就是為什麼陸軍希望高潮時搶灘,因為可縮短衝鋒距離,減少人員傷亡。
漫步海灘,微風拂面,一派祥和。不遠處有一塊人造大石孤獨地冒出水面(見圖),這塊大石頭是當年德軍建造,用作障礙物。登陸時美軍衛生兵瑞 ∙ 蘭伯特把這塊石頭當成臨時掩體,保護了十多個傷員的生命,因此現在被稱作「瑞石」。石頭上釘著一塊銅板,上面寫道:步兵第一師第十六團第二營衛生兵蘭伯特上士在此處設立了奧馬哈海灘第一個傷員收容所。後面是全營醫護人員名單,共三十六人,其中軍醫兩人,他們中間那天有六人犧牲。
醫護人員傷亡如此,作戰部隊就更慘烈了。蘭伯特跟隨第一波登陸部隊搶灘,同一個登陸艇上有三十一人,其中只有七人活下來,蘭伯特本人也身負重傷並因此退役。(上)
![](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1/31253602.jpe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