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的聯想
每次看到書的一百二十三頁或詩歌的一百二十三首,總會聯想到小時候的兒歌「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我們明年回大陸」。也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天是自由日,收音機播新聞時,總會傳來「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像是四川話的致詞。據說他的一口貴州口音曾鬧出不少笑話,最著名的是主持世盟大會時,以英語致歡迎詞說「世界反共聯盟」是一個「people to people」(人民對人民),而不是「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政府對政府)的組織,結果很多人把他的英文聽成「屁股對屁股」、「肛門對肛門」。
二二八是紀念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台灣各地發生的官民衝突以及流血鎮壓事件,一九九七年訂為國定假日,解嚴以後,不管是紀念碑或者紀念公園,取名二二八,象徵住在台灣的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從此和平相處,不再分彼此。
三八雖然是很多女生開玩笑罵人的口頭禪,但是婦女節,學校放假,不管是讀書或教書時,我都身受其利。只是讓我難忘的是,有年三月八日夜晚寢前,我突然接到好友電話,要到我家過夜,因為剛跟新婚不滿三個月的夫婿大吵一架,她想離婚。她搭計程車過來,我們當然勸合不勸分,外子躲在房間電話通報她先生,叫他放心,老婆在此,並勸他明早過來陪個不是,把老婆接回去。遺憾的是,十多年後,他們還是因為個性不合,分道揚鑣。
想當年三二九青年節,固然高興放假一天,只是國文老師總要應景布置「青年節感言」之類的作文題目,千篇一律的破題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年一度的青年節又到了」,結尾再來個老生常談:「但願明年的青年節能在南京度過。」
四一愚人節,記得退休前每逢此日,總有學生跑來問:「老師聽說你找我?」我說「沒有啊。」學生聽了立刻氣得頓腳,「唉,又被騙了。」還有一次,我看到台灣友人的旅美牙醫兒子臉書透露:「正搭飛機橫渡太平洋。」我電話問朋友,兒子回去給他老爸慶生嗎?朋友才笑道:「你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了。」
看到五二零,就想到總統就職典禮。美國十一月初大選,兩個月後,新總統就上任,各國國情不同,台灣則幾乎半年後才交接。解嚴以後,隨著民主進步,總統直選,才有了政黨輪替,避免一黨獨大,行政僵化。
八一四是空軍勝利紀念日,紀念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在浙江省筧橋機場上空,中日兩國爆發八年抗戰第一場空戰,中華民國空軍成功阻止了日軍摧毀機場的意圖,在當時可算是重大勝利,故此訂定為空軍節。因為家父是空軍,八一四對我特別饒具意義。
八二三讓人不得不想起,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開打的金門砲戰,連續四十四天,中共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狂轟猛炸,故稱「第二次台海危機」。我們教會姚家大哥就因此陣亡,他們家幾個孩子都比較年長,個個相貌堂堂,又是詩班男女聲部的主力,也是尚讀小學的我仰之彌高的典範。看到姚媽媽好幾個禮拜聚會時,總是紅著眼眶,大家看著都心痛不已。
九三軍人節,在那個沒有電視、沒有電冰箱的時代,爸爸只要在家,總愛收聽中廣徐謙主持的九三俱樂部,徐謙常說:「我們這一代在戰亂中成長,最能體會國軍的重要與偉大,也由衷敬佩他們。」所以在節目中多次發起勞軍活動。我最開心的莫過於,每學期可以領到軍人之友社頒發的獎學金,交給父母,略表孝心。
九一一恐怖分子的攻擊,是每個紐約人心頭的痛,尤其我任教的學校剛好就在曼哈頓下城,在臨西的圖書館窗口,可以清楚看到雙子星大樓瞬間坍塌,生平第一次感覺,戰爭近在眼前。
九一八指日本關東軍於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在中國東北瀋陽發動的軍事行動,日帝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事件。常聽愛唱抗戰歌曲的母親邊唱邊講述:「九一八,血痕尚未乾;東三省,山河尚未還。海可枯,石可爛,國恥一日未雪,國民責任未完。」充分表現了家破禍在眉梢的悲憤情緒。還有:「哭一聲死去的媽媽,叫一聲沒有信的爸。」聽了怎不潸然淚下?
雙十節普天同慶,在台灣時,不管當學生或當老師,都免不了參加遊行。所以來到紐約,雖然聽說到曼哈頓中國城參加雙十遊行,可以參加國慶酒會,享受一頓宴席,職場打拚了一星期,我還是選擇在家看電視的國慶特別節目。
十月二十五光復節,聽說阿扁執政時,讓張燈結彩的光復節消失了,幸好隨著手機傳來的光復紀念歌,可以走進時光隧道。相形之下,以前十一月十二日國父誕辰紀念日唱的總理紀念歌的曲調就悲傷多了,「國事如麻,民生凋敝,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聽了怎不心情沉重?
七十多個寒暑過去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日期,早已刻骨銘心,帶給我無窮無盡的回憶。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