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上大學(下)
一九七七年,是我在中學教書的第二個年頭。這一年的十月,政府決定恢復已停辦多年的高考(大學招生考試),我在江西插隊務農的哥哥參加了「文革」後舉行的第一次高考,考上了上海第一醫學院。錄取通知書是在一九七八年春節前發出的,我哥從江西發電報回來報喜。父親收到喜訊後非常高興,並問我想不想也參加高考?他知道我有些顧慮,所以就說,「你自己決定吧。」
我很想再去大學讀書,但也確實有顧慮。我哥是文革前讀完三年初中的,讀的還是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學,能考進這所市重點中學的都是學習上的尖子,所以他們有實力在高考賽場上競爭。但我不同,我是在文革時期上的中學,基本沒有讀什麼書,參加高考沒有那個能力和信心。
文革後第一次高考,從發布通知到舉行考試中間只隔了一個多月,我哥基本沒怎麼複習功課就上陣了,而我是不可能像他那樣,沒有做任何準備就去參加高考的。幸好距離下一次高考,也就是一九七八年夏季的考試還有半年時間。
望著父親期待的眼神,我決定拚一把。這也是我能夠再度上大學的最後的機會,因為按照規定,考生的年齡不得超過二十五歲,這正是我當時的年齡,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
我是在中文系培訓過的,結業後在中學教語文課,所以我覺得報考文科的把握更大。那時報考文科無需參加物理和化學考試,而這正是我掌握知識方面的短板,可以避開。
但無論報考文科還是理科,數學都是考試科目,這也是我的弱項。父親特意為我請了他的小同鄉,在上海某大廠任職的原中山大學高材生為我補習數學,從因式分解這最基本的內容學起。在這六個月的時間內,我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補習數學上,但數學考試我考了五十分還不到,沒有及格。好在對於文科考生,數學分數只是做參考的。
在文科高考的六個項目中,我的語文、政治、歷史、地理都考得不錯,都是八、九十分。語文不用說,我在中學是教這個的。其他三項之所以取得好成績,是因為我在中學這個非常有利的環境工作,我們中學的政治、歷史、地理老師聽說我要參加高考,都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他們可都是幫助學生參加高考的專家,知道哪些知識要點和重點是需要掌握的,這可以幫我在複習中少走很多彎路,節省我寶貴的時間。他們個個還都是猜題高手,考完後我發現,不少題目他們都猜中了。
還有一個考試科目是英語,這個讓很多像我這樣的大齡考生都發怵的項目,我卻不怕,考了六十幾分,過了及格線。這多虧了我有一個留學歸來的父親,我回城後,他一直教我學英語,很多基本知識都已掌握,這確實讓我受益匪淺。後來在大學裡,經過幾輪英語水平測試,我得以免修英語課,靠的也是之前打下的基礎和後來自己不間斷地加強自學。我們班裡只有我一個人不用上英語課,這是後話。
上海師範學院(這時已和華東師範大學分開,後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外語系曾要我參加英語口語測試,但最終我是被中文系錄取的。去報到的那天,我見到以前上培訓班時認識的部分老師和領導,他們都記得我。一位參加招生的老師說:「在考生名錄中見到你的名字,我們很高興,歡迎你重新回來讀書。」從此開啟了我第二次上大學的歷程,畢業後留校任教,讀研究所,以及出國留學,都是在此基礎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