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提琴的歷程(上)
一九七二年初,想想上調無望,前途渺茫,也思念故鄉親人,就索性回上海探親過春節。這時在上海,感覺氣氛大變,許多年輕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都在自己學習文化和學習演奏樂器。每天一早,我住的景華新邨弄堂裡,飄溢著從不同人家傳出的陣陣樂聲,有鋼琴聲、小提琴聲、大提琴聲,還有嘹亮的小號聲。
在一個朋友家裡,他常用電唱機播放一些唱片和我分享,每次總要先把門窗都關緊了,他告訴我:「現在這些西洋音樂都被禁止,甚至連『梁祝』等一些中國樂曲也被禁止了,我們只能偷偷聽。」這些音樂在我心中引起不少共鳴, 不知什麼原因,最能觸動我心弦的是提琴的聲音,當聽到有些特別美妙的旋律,會使我感動到無法控制住自己的眼淚。
如此強大的感染力,使我也有了學習的念頭。一開始我買了幾本書自學,後經朋友介紹,跟唐新明老師學習,當他知道我是在雲南農村插隊的知青後,每周免費給我上一小時課。當年從農村回到上海的知青,如同被社會拋棄的無業遊民,他能如此對待,實在太難得了,我心存感恩無以言表。練習提琴似乎也是一劑良藥,很多時候把我的失落感、負面情緒統統趕走了。
那時我哥哥在跟楊建華學琴。有一天楊老師帶來一本書「小提琴的結構及其製作」,說我有木工基礎,要不要試試自己做一把琴,聲音可能比買的好。這本由王大和編譯的書,使我得到很大的啟發。按照書裡介紹的方法,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到一九七二年八月,我製作成了第一把小提琴,經一些朋友和老師試奏後,都說音色比那些便宜琴好太多了。這使我信心大增,也算是給了自己二十歲生日一件美好的禮物。
在襄陽公園打太極拳結識的簡貽孫老先生,那時已八十多歲了,給過我不少寶貴的指導,他可能是最早在上海開設提琴廠的中國人。同時,我也研讀了一些有關提琴製作的書籍。
在尋找到一些較大的木料後,我試製成了第一把大提琴。當時自製的東西不能自銷, 只能拿到淮海路國營舊貨商店寄售,除去佣金,拿到了五百五十元,聽說是樂器櫃檯的老吳請教了上海音樂學院的譚教授估出的價值。一個星期不到,我就收到了取款通知。當年五百多元可不是小數目,很多人一年的薪水也不到這個數字。
可那段時間,居民委員會的人三日兩頭來敲門,催我快回農村去抓革命促生產了,真是不勝其擾,我只好帶著自製的小提琴和樂譜以及一些課本書籍等,回到了雲南光坡生產隊。(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