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烙饃
我的老家在河南。烙饃是豫南地區的一種傳統麵食,其製作方式、製作工具和食用方法都很有特色。
雖然叫做「饃」,烙饃其實並不像饅頭一般圓鼓,不像炊餅那般厚實,也不像煎餅那般鬆軟。烙饃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由生鐵鑄成,是中間凸起略有弧度、四周漫平的一塊圓形鐵板,直徑大約一尺二寸;鏊子周邊勻距離有三個支腳,支腳約一寸高。製作烙饃時,把鏊子的三個支腳架在地上的三塊磚或石頭上,以柴草放其下面作為燃料將鏊子加熱。
在鏊子上翻烙饃用的工具叫「劈子」,是將竹子劈成約半寸寬、一尺多長薄薄的一片長條。竹劈子耐高溫不燙手,光滑且又不變形,用來翻烙饃時輕巧靈活,不會將烙饃戳破。
做烙饃的原料是小麥麵粉,即未經發酵的「白麵」,一般不摻加雜麵粗糧。將麵粉加水和得軟硬適中,麵和得太硬,擀起來較費勁;和得太軟了容易變形,稍微偏硬最佳。麵和好之後,將其均勻分成一個個如核桃般大小的饃劑子,也就是烙饃胚。
製作烙饃有兩道關鍵技術:一是「擀」,二是「翻」,一般需要兩個人合作完成。擀烙饃的擀杖是一尺來長光溜溜的木杖,兩頭尖尖如棗核般的形狀。用擀杖將饃劑子稍微擀開,在劑子上撒上一層乾麵粉作為麵醭,然後開始將擀開的劑子裹在擀杖上,一手持著擀杖,一手壓在饃劑子上,朝一個方向擀開去。之後向相反的反向退回來,鬆開饃劑子。再撒上一層麵粉,換一個角度重新將饃劑子裹在擀杖上繼續擀,饃劑子就會愈擀愈圓,愈擀愈薄。
擀麵杖裹著饃劑子在案板上一下一下擀動,韻律十足,彷彿敲打出一連串的鼓點子聲,帶來歡快的節奏。饃劑子擀得愈圓愈勻愈薄,愈能顯出擀者的功夫,最後擀成的烙饃,直徑約一尺,堪比一件藝術品:圓如月、白如雪、薄如紙。
烙饃擀好以後,用小擀杖將烙饃隨手一挑,攤開在旁邊支起的熱鏊子上。直徑一尺左右的烙饃不偏不斜,正好搭在直徑一尺二寸左右的鏊子上,熟練得如同耍雜技一般。
製作烙饃時要用柴草將鏊子燒熱,火苗要大,溫度要高,這樣做出的烙饃味道比較醇厚。如果火太小,饃裡的水分容易被蒸發,烙出來的饃就會太乾,不軟和。
烙饃攤平在熱鏊子上後,用竹劈子進行翻面,速度要快,正面反面僅需幾秒鐘,待烙饃兩面均有小小的焦黃色氣泡隆起時,就說明烙饃熟了,挑起來在鍋排上一張一張摞起來有待食用。
烙饃的濃濃麵香味會在空氣中瀰漫開來,新鮮的烙饃吃起來溫熱柔軟,有筋道有嚼勁,既壓餓,也練口腔肌肉,客觀上起到健齒的作用。
烙饃既可單咬著吃,也可將其泡湯吃。然而最常見的吃法是烙饃捲菜,即捲著各種食材(葷菜或素菜)一起吃。
伸開手將烙饃托在掌上,另一手夾菜往饃上放上一長溜,將烙饃朝一個方向捲起,菜裹在饃中間,捲得愈緊愈好。在捲的過程中,在饃捲底部向上打個折,並將這個折也捲進來,以防菜汁流出。最後捲成的烙饃菜捲,像是上下一樣粗的細細玉米棒子模樣,送入嘴裡,咬起來有饃有菜,吃起來有滋有味的。
烙饃是豫南地區的傳統主食,歷史上凡遇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烙饃往往是宴待賓客的美食。因為容易保存,出門走遠道時,烙饃可以隨身攜帶作為乾糧,走親訪友時烙饃也可作為禮品。有的地方,婦女生孩子時,娘家要給月子中的女兒送去幾十張烙饃。
製作烙饃的團隊工作,可以是夫妻配合,也有姑嫂妯娌合夥。做烙饃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歡聲笑語,談笑風生中飄出烙饃濃濃的香味。
小時候我看過姥姥、姥爺製作烙饃,姥姥坐在案板前擀(豫南地區的案板只有一尺多高),姥爺坐在鏊子前翻。媽媽爸爸後來繼承了姥姥和姥爺的手藝,他們一起製作烙饃的畫面,深深印在我的腦海深處。
每當我想起老家,就想起烙饃的滋味,而烙饃的滋味又總是伴隨著親人做烙饃的畫面。鄉愁是老家特有的一種滋味,使人回味無窮;鄉愁也是心中難於忘卻的一副畫面,永遠栩栩如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