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來了(上)
七○年代出身的年輕人,也許還不知道我們當年「上帝」來到人間的趣聞。而在我們養老院裡,老人們在一起笑談「上帝」的歷史,都開心地笑了。
當年一日周末,媽媽說大姊和兩個孫子們要來家裡玩,飯菜要做點好吃的。那天大清早,我就去蔬菜店買小菜,還要帶上肉票,去肉食水產公司門店買豬肉。我先到菜店,剛到大門口,就看見排著一長條隊,我想:「今天怎麼這樣多人買菜呢?」
還沒等我回過神,就聽到隊伍前面有人在嘰嘰喳喳,笑聲朗朗地傳出:「上帝來了,上帝來了!」我還以為是誰發神經,在說胡話呢。我好奇地伸長脖子往店門裡一看,真是奇了:在寬敞的門店上空,牽著一根長鐵絲,上面懸吊著用大紅紙寫的標語:「顧客就是上帝」。好哇,我們買菜的市民顧客從今天開始,都變成上帝了,這美好的升級,大家高興若狂。
實際,在「文革」前還沒有出現上帝,大街小巷還沒有「蔬菜店」這個名稱,也沒聽說有「自由市場」和「農貿市場」這些稱呼。菜農都是各自挑著菜擔,在小街路口住房人家多的地方擺成一路,或有的挑著菜擔,與那些賣各種小吃小玩生意的挑擔,穿梭在小巷子裡叫賣。有陽光的日子,遇上逢集,街口熱鬧得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似有「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景象,充滿了一片人間煙火氣息。
記得,我有一位高中時的同學叫楊立德,因出身不好,一九六二年沒考上大學,家是城郊菜農,回家後同父母經營菜地和果林。每天早晨,他都要從菜地裡摘一擔各種新鮮小菜,挑到小鎮的街上去賣。他每次經過我家門,都要在門邊放上一把大蒜、菠菜、蘿蔔或包菜等等,說是送給我這位好學友。
到了六○年代末,小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了賣菜的個體挑擔,也沒有菜販子了。小楊告訴我,他們菜農不再是個體戶了,大家組織起來,成立了蔬菜生產大隊,統一耕種,統一經營。
我到他家去了幾次,發現原來那些小塊小塊的個體菜園菜地,連成了一大片田園,按地形整齊畫一為一壟壟一大片。小山崗上大池塘裡的水,沿著一條流水溝圳穿梭在整個菜園。菜地裡還有分布均勻的水泥蓄糞池,有了集體規範的耕種,生產隊的蔬菜綠油油一大片。
可是,每天誰挑菜到城裡去賣?小楊和大隊長商量,去城裡各街租了幾間大屋,到工商管理局申請登記註冊,建立了「蔬菜店」。那年,在幾條大的街道上,第一次出現了由郊外蔬菜生產大隊建立的幾家蔬菜店,每天早晨派專人把菜送到店裡。賣菜經營管理由大隊上派幾個女勞力,給他們記工分。
在當年,蔬菜店的出現很新鮮,零散賣菜的挑擔少了,不過還沒有出現「上帝」這個名詞。(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