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摔跤
後來他們也曾多次比武,我只有觀戰的份兒。初時還能見一招一式、輾轉騰挪,後來卻只能見龍虎相撲、塵土飛揚,什麼也看不懂。
那些年我曾觀看過很多類似的較量,文革時期尚武輕文,摔跤場面很普遍,觀戰機會也多。我發現,要成為一個好的摔跤手,除了勤學苦練、反應靈敏、拜個好師傅等等因素外,還有兩個必備條件:
一,燕趙悲歌,齊魯忠義,這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軟實力」吧。故而,江湖高手往往氣定神閒,不露聲色,甚至戴個眼鏡,貌似書生,弱不禁風;而那些一出場就膀大腰圓黑鐵塔、吼聲如雷張飛般的,往往只是打前奏的馬仔。延續到如今的商界,但凡成功的百年老企業國際大腕,總是安安靜靜很少發聲的。就如一位前輩所說:大江大河是沉靜的,小溪流才總是喧鬧。
二,要有個好身材。不一定是強壯,強壯可以後天練出來,但自身要比例勻稱、身材頎長,個頭也不需要太高,後來看到書上的「龍驤虎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幾十年後商場風雲,交往各色人等,我也喜歡悄悄觀察,尤其是從背後觀察對手的步態行姿,別說,真能看出不少。
學摔跤本是個人之事,卻構成了一幅特定年代裡奇特的社會畫卷,也為我們的「知青生涯」添上一抹兒亮色。自打文革結束,摔跤回歸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重登廟台之上,那份兒溫文爾雅、持禮之規,已完全沒有了亂世的江湖氣息,我再也沒見過江湖式的「跤場子」。
倒是在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吃餛飩」中,陳佩斯那幾個正宗的江湖「坡腳」曾引得我發笑。內心裡欽佩陳佩斯的深入生活,堅持傳統又不露聲色,不過也擔心觀眾是否看得懂,豈不枉費了佩斯的良苦用心。
後來我偶讀「江湖之書」,書中說到,任何社會的組成除了官府、百姓之外,還有個不可或缺的力量——江湖,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卻常被世人所忽略。逢亂世出奇人,逢盛世便隱身,但史書上只見官府和百姓,始終沒有見「江湖」蹤跡,正如「尋常看不見,鎖在煙霧中。」讀到此處,想起我少年時「學摔跤」的經歷,不禁頷首稱是。
江湖者,不可輕視也,此刻,它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