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演小品
每個周末,我在馬里蘭州(Maryland)洛克維爾市(Rockville)的黎明中文學校教中文,班上有十五名十四、五歲的ABC(美國出生的華人),都有獨特的個性、中文程度與學習狀況。有的學生熱愛表現,是班上的搞笑大王;也有三三兩兩喜歡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有的內向羞怯,回答問題聲如蚊鳴;還有的表情總是「老師,我聽不懂啦」,我總要在這樣的多樣性中找出教學的平衡點。
年終佳節,學校舉辦同樂會,鼓勵各班登台表演。我精心設計了一齣名為「翻譯課」的小品,以「信、達、雅」原則和速食店KFC的口號「We do chicken right.」為例,寓教於樂。
然而,學生對段子的內容興致缺缺,排演效果不佳。一位學生突然提議:「老師,我要請假」,全班熱烈響應,我當即決定換個更接地氣的主題—「老師,我要請假」。
教學中常遇到「計畫趕不上變化」,我索性因勢利導,設計出一個作業:「寫出三個『我要請假』的理由,分別是正當的、搞笑的、瘋狂的。」
學生的作業陸續傳來,請假的理由真是創意無限,例如,一位男學生說,他懷孕了要去產檢;文青才女寫著:「今天細雨濛濛詩意濃,靈感敦促我上山寫詩。」常愛狂想的猛男説:「昨晚我夢見李小龍要收我做徒弟,他今天要親自來接我。」奇思型女的請假理由是,「我要去參加鯊魚和鴕鳥的結婚典禮,牠們不得不結婚,因為肚子大了,會產出一隻可愛的老鷹呢。」如此令人腦洞大開的回答,令我深感語言的學習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創造力的培養。
隨後,我根據學生五花八門的回應彙整、修改、串聯,創作出平易近人又符合班級特色的小品。段子充分展示了每位同學的個性,有的搞笑、有的文藝、有的極具創意,甚至出現了令人捧腹的狂想,並依學生的中文能力與喜好進行調整。於是有了以下的演出片段內容:
學生甲:老師,我要請假。
老師:為什麼?
學生甲:我們家的狗剛剛發簡訊說要開家庭會議,要求全家人立刻回家和牠商量結婚大事。(拿手機給老師看)
老師:真的耶,好,你趕快回去吧!
學生甲:(欣喜地跑下台)謝謝老師。
我鼓勵學生努力背稿,指導他們的語氣、表情與肢體動作,提醒學生放輕鬆,自然表演,有同學演得過於誇張,逗得全班笑成一片,中文英文齊出;某位同學特別努力,從一開始的害羞小聲到自信滿滿。
我反覆強調:「即興表演,忘了台詞也無妨,繼續自自然然地演下去。」
這小品採取多卡司表演,生活化又口語化。在即興表演中,學生們各顯其能,即使手持稿子,也能自然流暢地演出,博得觀眾陣陣笑聲和掌聲。
演出後,家長與全校師生一致好評,甲同學四歲的妹妹一直笑著說:「哈哈,我們家的狗狗要結婚了。」也有家長說,「想不到我的小孩能夠台風穩健地在台上表演呀!」
校務領導讃揚:「讓青少年上台不容易,九班全班的同學一起上台表演,真是令人振奮。」
ABC演小品的經驗讓我深受啟發,教學若能融入學生的生活與興趣,不僅能激發學習熱情,更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揮創意,收穫成長,也讓我思索「即興表演在語言教學中的潛力」、「運用幽默激發學習動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