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聚會
手機上跳出艾倫的一條簡訊:「我想吃北方水餃了,你們誰感興趣?就是那種厚厚皮的北方餃子。」看到這話,我不禁產生出「北方人的倔強」,回覆道,我會去給你們擀皮,這樣你們就會知道真正的北方餃子皮,不是厚厚的。此時群裡立刻熱鬧起來,大家很快搞定一個「北方水餃」聚會。
去年夏天的一個偶然機會,我在肯斯頓(Kingston,Washington)的一家中餐館裡認識了夏老師,她當即將我拉進只有十個華人的網群,幾乎都是來自台灣,僅自己和中餐館的老闆娘是大陸人,而我來自北京,有著正宗的北方水餃發言權。
我自告奮勇負責和麵、擀皮,其他人則熱烈討論餡料搭配。因為夏老師的先生不吃肉,還特意設計了一個素餡方案。聚會定在周六下午,大家各自準備。
周五晚上,夏老師在群裡發了一張照片。 照片裡,一名慈祥的老人、一名中年男子和一個小女孩相依而坐,三人笑容滿面,畫面溫馨至極。她說:「周六我們會見到周聯華的孫子和曾孫女。」這是誰呀?群裡問號連連。夏老師嘆氣道:「你們都太年輕了。」
出於好奇,我搜尋了周老的資料。一篇題為「走近傳奇人物周聯華牧師」的文章映入眼簾:「侍奉神半個多世紀,台灣資深教牧、神學家,對現當代基督教影響深遠。」他曾在紀錄中寫道:「在今後的生活中,我要活得好像沒有明天,在明天以前,我要天天抓住機會發出我當發的火花。我要在明天的大時代中,不再流淚。」如此鏗鏘之語,令人肅然起敬。帶著崇拜和敬仰,我期待見到這位傳奇人物的後代。
周六下午,我帶著準備好的食料來到艾倫家。她養的大狗衝著每個進門的人「汪汪」兩聲,彷彿在宣告:「你們都聽好了,我才是這裡的主人。」
兩名陌生人站在客廳,中年男子身著藍色T恤,鬍鬚修剪得體;一旁是個高中生模樣的女孩,有著亞洲人的圓臉輪廓。他們的神態平和、謙遜,與照片中的祖輩如出一轍。 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大家各自忙碌起來。
餃子聚會應該是最能凝聚東方人情感的方式了。眾人圍在操作台前,你一言我一語,聊人生、趣聞、家鄉的風土人情,天南海北精彩片段匯總在這個小小的桌台上。
艾倫攪拌著豬肉餡,我在一旁忙著擀皮,其他女士則準備雞蛋、韭菜和粉絲的素餡,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名男士則被「任命」為煮餃子的專員。他遵循煮餃子的技巧,一絲不苟,每個餃子出鍋時都滾圓飽滿,沒有一個破損。女孩也加入了包餃子的行列,動作雖不熟練,卻滿是認真與歡喜。
在這期間,男士分享了家族移居美國的故事。他提到父親當年注重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卻忽略了中文的傳承,而如今他們希望尋根問祖,重拾失落的文化紐帶。
或許,只有離開家鄉的人,才會在異國他鄉的廚房裡,為一張餃子皮的薄厚爭論不休;才會在溫熱的餃子湯氣中,嗅到久違的家鄉味道。每一次搓麵、擀皮、包餡,似乎都在試圖重建記憶中的那份歸屬感。這種根的連結,就像一絲看不見的風箏線,將我們拴在遠方的土地上。即使風箏飛得再高、再遠,最終還是會在心靈深處,渴望回歸到那片熟悉的天地。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