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從
瓊瑤女士翩然而逝之前,曾說過,生命的創造並不完美,老了只有更不好。人類能掌控生辰,卻無法預知死亡的時間和方式;當然,那些自己加工致死的人,並不值得鼓勵,因為人生有許多變數,要如何完善地計畫終年,更加顯得不容易。
二○二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我在世界日報電子新聞網讀到「治癒加州」系列報導。如果常閱讀家園版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從文章中,約略知道吳宗錦先生為照顧身患阿茲海默症的伴侶,一路走來的辛勞,卻不見得明白除了體力的透支,每個月用在病人的諸多藥物和照護費用,竟然高達一萬五千元。這高昂的費用令我咋舌,也令我茫然,心裡升起一絲隱約的不安。
沒有人能預期自己的餘命,若能活得順遂、活出不留遺憾的精彩,此生足矣。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同學,在二○二三年年底,夥同家人到台灣東部參加倒數跨年活動,在家人毫無防備之下,於睡眠中悄然而去。
有時候我總是會思索,每個人終究要面對死亡,生命的消逝固然令人傷悲,而這種離去的方式,雖然令生者極痛,承受的苦卻是短暫的。
歲月,若能活成自己想要的長度,還需一路健朗,才能過得愉悅。最近我們的班長在參加畢業五十年同學會之後,順道去探視一位得了阿茲海默症終日臥床的同學,我看著班長在群組上傳的照片,往事如倒帶。幾年前,同學們去探視,罹病的同學還能跟著一起歌唱、讓家庭照護者推著去老人中心參加活動。對於銀髮族來說,時間倏忽而去,但對於家有病患的親人而言,光陰卻是一條漫漫長河,充滿勞累。
為因應戰後嬰兒潮邁進銀髮族,各地的養老院、照護中心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一家設立。然則,美國是個高消費國家,從報導或親友口中探知養老院收費行情,能自理的長者,也得每個月從三千六百元起跳,若需要專人護理,收費必然是天價,真叫升斗小民一籌莫展,因此照護險就成了護身符。
身為中產階級的一份子,既無雄厚的財力當靠山,亦無法像低收入的人享用各項福利,必得散盡家財才能申請聯邦醫療補助計畫。我是個未雨綢繆的人,還沒踏進銀髮族以前便思慮終老的問題,當年財力不足,保險產品未臻完善,正巧碰上一款新推出符合我訴求的產品,但也只能照顧到最後離去的人,保險額度用完就沒了。多年後我詢問經紀人,以前投保的金額怎夠用?他回說:「真臥病在床,估計也就五、六年光景。」他錯了,我的大姊夫因長期臥病,從一開始的折騰直至告別人間,是長達十幾年的事。
我買的保險還在持續分期付款中,經過通貨膨脹、醫療費用節節升高,像風雨一般無情地侵蝕我搭建的安全網。看著班長上傳的安養院病房設施,台灣南部收費再高,應該是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能解決的事。我徵詢外子的意見,萬一真走到那一步,我們就返鄉吧。這回,外子不再堅持。
陳文茜女士說:「人生,只有一個句號,不要隨便用掉它」。趁著手還能動、腳還能邁、思緒尚清明,好好把握眼前的分分秒秒,去完成未了的心願。若真碰上叉路橫阻,就想方設法應變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