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小記
乾旱了一個冬天的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終於迎來一場大雨。我偷得一刻閒,倒了一杯清茶,坐在天井屋檐下聽雨。
雨絲細密,像千萬細針均勻灑下。閉上眼睛,能細細分辨出雨點打在芭蕉葉上的聲音,雨水沿著排水管傾瀉而下與管道撞擊的嘩嘩聲,魚塘裡的小噴泉因為流水壯大悅耳的淙淙聲,伴著魚兒在水池裡「啪」一聲擺尾出水聲,外面汽車飛馳而過唰唰的濺水聲,別有一番情味在其中。
家裡的這個天井其實很小,十年前剛搬來的時候裡面一片荒蕪。那時我的三姨一家正好來美做客,他們是我家鄉出了名的能幹人,心靈手巧。有這樣寶貴的資源在手,我膽子大起來,竟生出了把這個小天井布置成一個中式庭院的想法。
首先是想做一個魚池,三姨丈從沒做過,但藝高人膽大,覺得不是難事。我們在網上搜索了一些中式魚池的圖片,選了一個鵝卵石鋪底的圓形小池,僅憑著兩三行的步驟說明就定下來了。接下來三姨丈全憑想像和經驗,邊幹活邊琢磨一步一步弄下來。其中的問題和曲折就不多說了,單說第一步需要用木板做出一個澆築水泥的圓池模型,就花了兩天功夫。三姨丈辛苦,我也沒閒著,根據指示買各種材料:水泥、防水塗料、鵝卵石、上下水管道等等。問題是三姨丈說的都是中文,我完全對不上英文的材料名字,好在外有谷歌,內有比劃,本地賣庭院材料的小店也跟我混熟了,對我的魚池計畫瞭如指掌,還推薦了不少實用的東西。忙碌了兩周,打了幾次退堂鼓,魚池居然建造好了。一尺多高,七八尺見方,池底鋪了彩色鵝卵石,四周鋪滿了青白的鵝卵石,又在西南角種上一棵芭蕉遮陰。於是興興頭頭買了六條錦鯉,再添一個水車循環流水,魚兒魚兒水中游,孩子們也開心起來。
西南角有了芭蕉、錦鯉、鵝卵石,西北角放了休憩賞魚的長椅,東邊沿牆種了繡球花,就剩下北面窗下一塊空地了,正對著南面的大門。三姨出了主意,砌一個小假山,「有山有水方為景」。主意是好,我也心動,可魚池已經很費功夫,假山更不知如何下手。接下來我們逛了本地所有的賣石場,最後還是三姨拍板, 選了一塊大小合適、姿態優美的青石放在那裡,形似小山,且作「石敢當」的意思。雖說只是一塊石頭,也有好幾百磅,石場送來石頭卸在門口,我們卻要把石頭挪到天井裡去。一個下午,幾個大人都折騰得灰頭土臉,總算把青石放置妥當。
搬進新家的時候是夏天。三姨細細地清洗了天井地面,大青石、鵝卵石都乾淨得發亮,繡球花盛放著粉紫色的大花球。一家人坐在長椅上餵魚,說說笑笑,三姨端來剛剛起鍋金黃冒油的豆餡炸糕,說搬家第一天一定要吃糕,寓意步步高。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歡笑和場景還宛在眼前,轉眼十年時間過去,花木愈發鬱鬱蔥蔥,芭蕉長得都超過了屋檐,六條錦鯉也長大了。季節輪換,歲月如水,平日裡工作家庭忙忙碌碌,大多數時間都從車庫出入,常常幾周都不會來看一眼天井小院,難得今天下場雨,才有閒心坐在屋檐下聽雨看景。但我想,我觀的不僅僅是雨,更是對過往的回憶和對親人的思念。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