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六)
珍妮是九○年代初的留學生,原生家庭經濟狀況本就差,吃肉都是一個星期才一次。來美國是靠在中國餐館打工,半工半讀,勉強才完成學業。對來之不易的金錢有病態的執念,很害怕錢一花就沒有了。
珍妮剛搬來的時候,麥克才上小學,自己剛從貧窮的海底冒出頭,喘了口氣,哪裡捨得捐款。看著每年學區興師動眾的各種捐款活動,非常不解,心想不是公立學校嗎,為什麼還要捐錢呀?工作一忙,也沒精力了解,所以前兩年也沒有捐。
碰巧麥克和琳達的大兒子在一個班,珍妮開始頻繁收到琳達的郵件,什麼要爭取全班家長都捐款,才能保持藝術課程啦,而且郵件裡不停更新捐款人數和比例。連教室門口也貼著一張捐款更新狀態,目標是班上100%家長參與。珍妮每天早上剛把兒子放在學校,郵箱裡已經堆積了老闆和同事的郵件,她必須立刻拐上堵得水洩不通的高速,趕到公司開始工作,捐款的事情早已拋在腦後。
兒子在一天晚餐時候,氣急敗壞地問珍妮有沒有捐款。珍妮隔著油煙機,正忙著做著兒子喜歡的紅燒雞腿,再備上第二天自己、老公和兒子的盒飯,沒聽清楚,扯著嗓子問什麼事。
兒子突然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你不要喊,行不行!你為什麼總是大聲喊叫!」
珍妮爭辯:「我沒喊!」
「你喊了!你經常又喊又叫,非常大聲!為什麼中國人都這麼大聲說話?為什麼你不像別人的媽媽那麼溫柔有修養?」
「我只是問一句,根本沒有喊!你看誰有修養,你找誰當媽去吧。」
兒子突然情緒崩潰,哭喊著說,今天在圖書館,老師說捐款的同學可以拿到一本書,他是幾個沒有拿到書的人之一。其他幾個沒拿到書的同學,是附近貧困城市來的交換生。(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