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鄭麗君、楊珍妮領軍 台美完成首輪關稅磋商

美國將退出調解俄烏戰爭?國務院發言人:假新聞

為了生計…機車穿梭街頭 阿根廷城市新風景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綠燈一亮,布宜諾斯艾利斯「7月9日大道」上的機車在車流縫隙間穿梭。(中央社)
綠燈一亮,布宜諾斯艾利斯「7月9日大道」上的機車在車流縫隙間穿梭。(中央社)

白天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世界上最寬的「7月9日大道」(Avenida 9 de Julio)一如往常喧鬧,不同的是多了一輛輛機車如逆流而上般穿梭在車陣間。紅燈前,他們默默排隊;綠燈一亮,瞬間散開成無規則的隊形,像為城市脈搏加速—這是新冠疫情後,阿根廷街頭最顯著的「新風景」之一。

中央社報導,阿根廷國家車輛登記局(DNRPA)統計,2023年全國新登記機車數達42.5萬輛,較疫情前平均年增近1/5。

集中首都 外送產業興起

在阿根廷各城市中,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車使用情況尤為集中,增幅最為明顯,因此成為這波機車浪潮與城市變遷的縮影。這股潮流並非單純的「交通工具普及」,而是與生活成本、就業型態和社會結構緊密交織的城市現象。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下,許多人失去正式工作,轉換到外送產業;機車成了生計的起點,也成了奔波街頭的工具之一。許多通勤上班族因應社交距離,也加入兩輪族。

在阿根廷街頭,無論男女大多騎的是檔車。騎士們表示,選擇這類型並非追求外型,而是考量其耐用性、適合長途和阿根廷顛簸路況。

從過去行人自在漫步的人行道,到如今連在市中心也得閃避停車或騎上來的機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景正在改變。在街角咖啡館外、辦公大樓下,人行道常常被一整排機車占據,成為日常。

雖然市政府規定,機車應與汽車一樣停放於指定區域,部分地區也設立機車專用停車格,但現實中,人行道逐漸變成「灰色地帶」。騎士們依靠實戰經驗摸索出一套規則:沒有被開罰單或被拖吊過的地方,就是可以停車的地方。

阿根廷機車騎士以男性為多數,女性身影仍然稀少。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女騎士瓊阿娜(...
阿根廷機車騎士以男性為多數,女性身影仍然稀少。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女騎士瓊阿娜(Joana,左前)專注確認外送平台下一筆訂單,為生計持續奔走。(中央社)

對騎士而言,少繞點路、停得方便,是多年累積的城市生存智慧;但對市民來說,這種「騎士邏輯」有時卻成了新的壓力來源。

一位住在市中心的上班族無奈地說,上下班經常要注意人行道的機車,有次還差點被騎上人行道的外送員撞到。也有居民感嘆,人行道變成「不是人走的」。

城市空間有限,執法與設計尚未跟上機車族的成長速度。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正面臨著新的空間壓力與治理課題。

騎機車的人多了,機車搶案也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新聞畫面一再播出類似場景:路人走在街頭,一輛雙載機車突然衝出,搶奪手機或包包後迅速逃逸,過程往往不到五秒。這不是電影,而是真實上演的街頭事件。

儘管媒體畫面常聚焦於機車搶案,但對多數騎機車為生的人而言,他們既是交通主角之一,也是治安風險受害者。

在以打檔機車為主流的阿根廷街頭,速克達相對少見,許多騎士認為它僅適合路況良好的城...
在以打檔機車為主流的阿根廷街頭,速克達相對少見,許多騎士認為它僅適合路況良好的城市使用。圖中騎士所騎乘的,正是一輛光陽速克達,格外顯眼。(中央社)

不怕塞車 最怕機車被搶

街訪中,遇到的幾乎都是男性騎士,年齡橫跨25至50歲。他們說,最怕的不是下雨或塞車,而是機車被搶走。

唯一遇到的女性機車騎士瓊阿娜(Joana)臉上掛著愁容說:「我騎了四年,被搶過兩次。」

正因如此,不少阿根廷騎士開始組織自救網路。他們透過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群組分享哪條路最危險、哪個路口剛發生搶案、哪裡有警方臨檢。不只是資訊交流,當有人在群組喊出「被搶了!」常常能瞬間召集數名騎士追車、幫忙報警。

機車大量出現,除了反映努力開源節流,也對城市規畫提出新的挑戰:人行道與馬路的界線逐漸模糊,公共空間的使用權誰來界定?城市治理如何應對機車族的移動模式?

阿根廷至今尚未完全找到答案,只有交警仍時常臨檢開單,但對數以萬計的騎士而言,他們無暇等待制度跟上,只能持續在城市的縫隙中前進。因為,對他們來說:騎上去,是為了活下去。

阿根廷總統府對面的中央銀行門口人行道,如今也成為機車停車場的一部分。在經濟壓力與...
阿根廷總統府對面的中央銀行門口人行道,如今也成為機車停車場的一部分。在經濟壓力與交通需求下,這樣的街景,成為阿根廷城市空間變遷下的新風景。(中央社)

阿根廷 疫情 社交距離

上一則

中國夫婦在羅馬遭行刑式槍殺 疑華商黑幫搶地盤

下一則

80歲老翁謊稱「背包有炸彈」 大阪世博掀騷動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