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中經濟開門紅 內外大勢「超常規不確定性」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1、2月經濟數據後,因統計局對數據解析以看好為主,北京經濟界迎來「開門紅」之說,然而對接下來的日子,經濟界就沒那麼樂觀,主因有學者判定中國經濟面臨的是「超常規不確定性」。
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今年1-2月宏觀經濟數據,總論點是主要經濟增長指標保持較快增長。雖然生產端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生產指數較去年12月增速放緩,但仍處於較高水平。經濟學家估算,月度GDP增速達到5.2%,較去年12月回落0.5個百分點,但與去年10-11月持平。
按這些主要數據,官方認定經濟開年表現較好,經濟學家認同迎來了「開門紅」,但又相信持續恢復的基礎有待進一步鞏固。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同意新的一年「開門紅」表現穩健,但主要靠財政和信貸政策帶動,能否持續要看政策延續性和內生動力恢複程度。
趙建提前發出對一季度經濟的思考,認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一是物價長期走低對經濟運行造成的緊縮何時結束?二是物價走低意味著企業利潤下降,債務負擔加重,經營風險增大。他相信,這是當前決定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許憲春認為,當前市場預期有回暖徵兆,系列宏觀政策方向準、力度足,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以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內需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突出挑戰,一方面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明顯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投資尚未改善;外需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民間投資動力不足,明顯低於國有投資增速。許憲春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他從統計數據看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說工業有望維持穩健增長態勢,服務業將持續恢復,房地產業增加值有望止跌回穩,內需不足有望得到緩解,隨著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交通、能源、水利等重點項目進入集中建設期,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動力充足。
但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沒那麼樂觀,主要是他認定今年較去年在諸多層面呈現出顯著差異,第一個差異是川普衝擊;第二個差異是中美敘事的逆轉;第三個差異在於去年是在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政策定位;第四個不同之處在於政府工作報告從本質上進一步彰顯了政府在穩增長方面的決心。
劉元春被認定是中南海入幕之賓,他提出今年面臨「形勢的超常規不確定性與政策框架的相機決策性」,為應對大量不確定性要預留超常規的相機決策空間,這一需求的重要原因在於今年的幾大衝擊和核心任務仍具有顯著的博弈性和不確定性。外部環境的複雜多變決定了內部應對策略的相機性。
較新穎的是他談到「反噬效應」,認為美國實施關稅戰、大規模減稅、放鬆管制以及激化國內黨爭等政策,必然引發進一步反噬,其中之一可能加速其經濟衰退出現,若美國一季度出現負增長,且3月物價水平發生反轉,將導致以下幾方面結果:一是美國聯準會降息節奏可能大幅提前;二是美國財政政策調整難以按照川普設定的3%目標快速推進;三是美國社會輿情將進一步發生變化。
但與其他專家樂觀重唱「東升西降」不同,劉元春認為「反噬效應」對中國有正負影響,一是若美國在4月或5月降息,中國降準降息的力度、空間和時間節點需相應調整,這並非不利因素;二是匯率政策方面,弱美元現象可能出現,進而引發中美圍繞匯率調整的沖突;三是中國及世界對美國衰退期和赤字保持期國債持有的態度,結合美國海湖莊園協議等因素,可能導致市場對美債的拋售,進而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波動;四是需重新評估外部衝擊第二波浪潮的可能性,以及中國財政赤字率的再定位問題。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