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白底紅字「水牌」…原來還有人在寫 承載繁華與落寞
![香港街頭招牌五顏六色、毫無秩序,卻不覺得審美疲勞。(取材自大灣區之聲微信號)](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22/31355362.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在許多的文化中,香港街頭巷尾的文字是一絕,各式各樣的招牌閃爍著爭奇鬥豔,百花齊放;它們就這樣懸掛在街邊,在寬闊的馬路上,在喧囂人群的頭頂,似在對人吆喝,又像是給街道的註釋。
文匯報報導,說來奇怪,五顏六色、毫無秩序的香港招牌湊在一起,不覺得審美疲勞,不感覺雜亂無章,反倒有些吸引,忍不住細細觀摩每塊招牌的設計。
小巴水牌、霓虹燈牌、手寫招牌…當人文漸漸變成旅行中一項不可或缺的關注,這些極具本地特色的文字彷彿有種魔力,總能吸引遊客駐足打卡;而它們要如何從舊日的繁華中優雅轉身,逐漸變成可供觀賞的藝術,一種能夠保留玩味的文化呢?
據報導,紅色小巴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生活發展的時代性產物,小巴車那獨特的白底紅字「水牌」,不變的地名以及逐步更改順應市價的車資,都成為了所有香港人的獨特記憶。經營小巴用品的麥錦生,人稱麥師傅,見證「紅Van」興衰。麥師傅與它共生,又再隨之轉型,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香港小巴車獨特的白底紅字「水牌」。(取材自大灣區之聲微信號)](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22/31355360.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40年來一直以寫字謀生的人,麥錦生是香港僅存的小巴牌師傅,他還記得自己寫的第一張...](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22/31355361.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麥錦生說:「從2000年開始,招牌慢慢不用寫了,但是小巴牌還是需要寫的,到了接近2006年,小巴走下坡,小巴牌沒人買了,這個生意就慢慢失去了。所幸有媒體的幫忙,很多朋友就知道『原來還有人在寫』。」
但是原本的小巴牌尺寸很大,香港寸土寸金,買回家擺放,顯得很占地方得很,「他們就開始建議我,不如將尺寸改進一下,做一些紀念品。」一直到現在,除了小巴牌,還有鑰匙扣、貼紙、海報等。報導稱,一傳十、十傳百,麥師傅的這面牆愈來愈大,種類愈來愈多。
「大概十多年前,我家人已經建議我退休,但是我的愛好就是寫字。」麥錦生說道,「越到現在,越有一種使命感,因為紅Van最終會消失,但都應該傳承下去,因為這是一個歷史。」這個行業,目前只剩下他一人,這種責任感便越來越強烈。麥錦生也打算成立小巴的紀念館,供香港人集體回憶,同時讓遊客感受過往香港繁華盛世的氣氛。
在2023年,一部以霓虹燈招牌為主題的電影「燈火闌珊」在香港戲院上映,由張艾嘉與任達華主演,講述一個為亡夫完成遺願,重建已被拆卸的經典霓虹燈招牌的故事。一齣好戲雖然簡單,霓虹燈光管的製作卻是困難重重。在電影製作的過程中,便邀請到了為霓虹燈耕耘半生的胡智楷作為技術指導,從零開始,由烤火、曲管直到點亮一盞霓虹。
![香港琳瑯滿目的霓虹燈街景,是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繁華標誌,電影「燈火闌珊」正是講述...](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22/31355363.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報導指出,1980年代中後期,香港經濟高空飛翔,也是胡智楷的工作量最大的時期,但在過去10年間,由於港府對外牆招牌違例的檢測與清拆,香港街道漸漸變得冷清。
胡智楷自2013年起收藏部分遭清拆的霓虹招牌,也收藏大量霓虹招牌的檔案,包括設計繪圖和照片文獻;儘管霓虹燈行業已式微,但他認為霓虹燈的文字是不會消失的。
胡智楷雖是遺留下來霓虹燈文字的代表,但他認為他並不代表一種風格,而是霓虹燈手藝本身,在未來,他打算將自己的作品集結成系列,對外展出,讓大家記住這片「燈火闌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