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尖沙咀綵燈晚會慶元宵 熊貓、醒獅、牡丹…爭輝

12日是人月兩團圓的元宵節,賞綵燈、猜燈謎是重頭戲。香港康文署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綵燈晚會,安排多項精采表演和活動,包括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貴州歌舞表演,以及鼓舞人心的舞獅表演。
大公、文匯報報導,現場最矚目是多款大型綵燈,包括熊貓、孔雀、牡丹等造型。本地紮作師傅冒卓祺表示,製作難點是形態要立體,以及克服現場風勢大的展出環境,需要額外設置固定裝置穩定綵燈。
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會展出多組璀璨綵燈,增添元宵節慶氣氛,康文署指,綵燈亮燈時間為晚上6時至11時,現場燈飾包括熊貓、孔雀、狐獴和松鼠造型綵燈。
過往的綵燈會亦有熊貓形狀的燈飾,但康文署今次特別設計6隻熊貓,希望旅客從中知道香港6隻熊貓家族。另一亮點是6米高大型宮燈,綴以牡丹和喜鵲,宮燈四圍亦擺設了天燈、鯉魚和荷花造型的綵燈,以及冒卓祺以傳統年畫為靈感製作的「燈魚躍動•歲歲豐盈」花燈。
在尖沙咀海傍的綵燈會上,其中一組花燈樣式新奇,兩個小醒獅穿長衫、手執籤筒和揮春,在池中戲魚,宛若一幅立體年畫。這是綵燈會上唯一採用香港民間傳統紮作技藝製作而成的作品,入行逾30年的資深紮作師傅冒卓祺說,傳統紮作工藝講究「紮、撲、寫、裝」四個步驟。此次作品長三米、高兩米、重量超過300斤,是由非遺辦事處設計圖案後,再由其團隊紮作而成,從紮竹架、支撐出立體造型,再貼布、畫出細節等,花了40多日。
冒師傅說,所有紮作工藝的作品,最注重造型精美,尤其是要透過造型的眼睛,突出神韻、神髓,否則兩眼無神,顯得不精神,「兩隻眼睛的位置最關鍵,高一些矮一些,位置不同帶出的感覺也不同,所以我們起碼花超過一周的時間調整眼位,每個位置都要試下從360度各個方位周圍看,看是否自然、有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