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大製砌磚機械人36秒放1塊磚 精準度達公分級

隨科技不斷進步,建築行業正迎來一場新的變革。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項目「再生園」中,自動化線控砌磚機械人CU-Brick被引入到傳統施工過程中,為工程項目提供額外彈性及靈活性,施工精準度達公分(厘米)級。
大公報報導,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劉達銘表示,CU-Brick有效減少位置誤差,與人手相比更能精準砌置出不規則的建築結構,建造蜿蜒曲折的建築物、雕塑、社區共享中心等。
由去年12月開始,中大團隊首次應用CU-Brick於香港建築項目,建造位於中大校園內,占地約120米、高2.5米,由超過5800磚塊組成的「再生園」。中大表示,「再生園」將為中大師生提供集環保及休憩功能的共享空間,項目由1月下旬展開,預計於4月落成,下半年啟用。
CU-Brick是線纜驅動平行機械人,與傳統機械臂相比,不僅可以精準地建造出複雜建築,更能在戶外及多變環境中操作,為建築行業帶來更高的彈性與效率。
劉達銘指出,CU-Brick系統確保機械人會自動實時修正移動路線,施工精準度達公分級,平均每塊磚放置時間只需約36秒,不僅減少了人工搬運的需求,也提升了磚塊擺放的精準度。
在執行複雜的建築任務時,機械人與工人之間形成良好的協作,工人將磚塊放在指定位置,機械人會將其運到正確的位置。劉達銘表示,雖然機械人承擔了磚塊的搬運和鋪設,但在塗抹水泥漿等細緻工作中,仍需工人進行輔助,工人能夠對水泥的厚度及平整度進行控制。
他期望持續優化機械人設計,團隊將著眼於開發自動灌漿系統,實現全自動砌磚機械人。此外,團隊亦在探索可變形開放框架線纜驅動平行機械人技術,以期望達到更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該項目由中大建築學院及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合作設計,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實踐。中大建築學院高級講師Adam Fingrut表示,該項目是一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藝術,過程中使用傳統材料,運用非傳統的建築方法,為安全而設計,「通過建築方法,我們正在減少高空作業、墜落和工人受傷等風險。」
在未來,團隊亦計畫將此技術應用於藝術建築和複雜結構工程等項目,協助建築師實現更多創意設計,傳承多元建築工藝。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