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富先老」? 官媒駁斥:6、70歲正是「闖」的年紀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24日刊文回應網友提問「未富先老」、「人口紅利消失」時稱,中國人口有存量、有質量,「銀髮力量」支稜起來、老當益壯。新時代將釋放新紅利,可期亦可及。
這篇刊於該報頭版、「讀者點題、共同關注」欄目文章稱,有網友問,有人說中國老化加快,社會正面臨「未富先老」,人口紅利已見底。想知道人口紅利還能不能延續?經濟發展和個人生活是不是都要受影響?將來給長輩養老會不會「壓力山大」?
該文聲稱,目前中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化等趨勢特徵,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逾2成。一邊邁向共同富裕,一邊經歷「未富先老」,是擺在面前的現實。
但該文也指,中國數十年的快速發展、無疑得益於勞動力豐富。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紅利、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更是根本原因。「人口,並非發展紅利的全部;即便勞動力減少,尚有政策、技術、資本等要素補位、兜底,對沖單方面影響。」
人民日報該文稱,人口紅利的內涵與時俱進。人口發展既看數量也看品質。「隨著教育水準、國民素質顯著提升,人口紅利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為人才紅利打開了成長空間。」釋放人才紅利,助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正是「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文章也提到,人口紅利不僅要看增量,還要看存量;不僅在於「新生代」,也在於愈發給力的「老一輩」。目前不少長者在資訊時代刷短片、愛上網購,甚至自己當網紅、做電商。「1.7億老年網友為網路注入新活力,人口紅利的延續效應,不容小覷。」
文章也列舉銀髮群體朝氣蓬勃,在風景名勝地體力不輸小年輕;投身各類教育平台,捨得為知識付費,活到老學到老。文中稱中老年文旅年消費逾7000億元人民幣、線上教育人群約3500萬、馬拉松參賽者逐年增加。6、70歲正是「闖」的年紀。並稱億萬「銀髮族」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完全可以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社會發展的機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