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不只10-15國 要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

百歲王鼎鈞發表2新作:江山代有才人出 不廢江河萬古流

求職遇「35歲魔咒」中國反年齡歧視入法 路迢迢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圖為江西省求職者諮詢就業問題。 (中新社)
圖為江西省求職者諮詢就業問題。 (中新社)

「35歲魔咒」成不少中國求職者的惡夢。在促進就業、增加勞動權益保障的背景之下,將反年齡歧視相關條文入法的呼聲不絕,然而實務上,企業的用人自主權與反就業歧視規範間存有不小衝突,令立法工作推進困難。

中國經濟疲弱,失業率高,35歲以上的青壯年求職遭遇年齡歧視,不但找不到穩定的工作,更難以結婚生子。據估計中國35至49歲的勞工約達4.3億人,占將近總勞動年齡人口的半數。中國網路社群將這樣的情形稱為「35歲魔咒」。

據第一財經,由於35歲門檻的影響相當廣泛,因此近年來對於立法禁止就業年齡歧視的呼聲一直沒斷過,包含剛落幕的中國全國兩會,也有人大委員提出相關的案件。

報導指出,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納入法律,進一步落實反就業歧視,已成為法學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企業而言,內部對於如何構成就業歧視、如何平衡反就業年齡歧視與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關係等問題,仍然爭論不一。這成為了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入法,甚至發布反就業歧視法,最大的困難。

以目前的中國勞動法律現況而言,針對就業歧視的規定主要寫在「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等兩部法律中。「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就業促進法」在勞動法的基礎上,增加了「等」,藉此涵蓋其他可能的歧視情形,擴大對就業歧視的認定範圍。

但實務上,由於這種規定較為「粗糙」,沒有明確標準,法律適用範圍就可能出現爭議。

報導引述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沈建峰分析,實務上的困難之一,在於如何解決反就業年齡歧視與市場選擇之間的博弈問題,「對於用人單位來說,會傾向選擇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勞動力,法律則為了保護人的平等就業權利推動反就業歧視,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很緊張的」。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范圍在報導中提到,年齡作為歧視的類型,與性別等因素有一定差別,需要考量勞動力市場的狀況,還需考量整個人口結構下青年世代與老年世代之間的就業平衡,「因此禁止就業年齡歧視的立法需要綜合考量多重因素,而不僅是保障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

沈建峰建議,應該就典型的就業歧視現象制定標準,包含如何構成歧視、標準是什麼,同時也要處理市場競爭與不正當歧視之間的關係。

他並認為,在面對企業的用人自主權與反就業歧視規範間的衝突時,政府可以給予企業稅收優惠和就業補貼等,鼓勵企業任用35歲以上的勞工,透過減少企業的用人負擔,有效減少現實中的就業年齡歧視。

歧視 全國兩會

上一則

博鰲報告: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核心 經濟增速將保5

下一則

高校添堵?中一日「批出」26校招生29萬 就業更困難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