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掛曆老爺子 守住北京最後陣地
![金安光談到掛曆的往日輝煌,露出少有的笑容。(取材自新京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20.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在北京,78歲的他經營著已走過40年的掛曆店,為顧客留下時代的見證與情懷;在瀋陽,64歲的他在一波波歡笑聲中,領著觀眾重新尋回久違的熱情與活力。他們的共同執著,是「一件事,我要麼不做,要麼做就做好了」這個信條。
每到過年,你還會買個新年掛曆掛在每到過年,你還會買個新年掛曆掛在家裡嗎?在掛曆當紅的年代,很多是單位集體以「車」為單位,每車好幾百本的大量採購送人,隨著電子產品普及,掛曆不再是剛需,這個行業也幾乎沒落。78歲的金安光仍堅持在胡同中經營著「北京最後一家掛曆店」,歷經40餘年,儘管門可羅雀,他說,還是想找人接班,顧客說希望百年之後這個店還在,「我也希望」。
新京報報導,金大爺是地道北京人,賣掛曆已有40多年,以前在平安里賣雜誌和掛曆,後來平安里改建搬來這裡。西四的灰牆巷中,一抹紅色招牌極為顯眼,不到1米5寬的門口,左右兩邊分別擺著紅底白字的「中國掛曆文化傳承」、「網紅金大爺掛曆展」,像是對聯。門頭掛了12本紅色小掛曆,做「橫批」。這裡,被市民稱為「北京最後一家掛曆店」。
舊款掛曆成藝術品
20多平方米的小店,挑高3米,一大塊玻璃將屋子分成裡外兩間,屋子裡的每一面牆壁都掛著三四層掛曆。讓本就不大的屋子更顯擁擠,過道也只能容下一人通行。一進門,一本1988年的「大美人掛曆」映入眼簾,掛曆旁掛了張寫著「您好」、「hello」的雙語硬紙板,紙板已經泛黃,邊緣也已褶皺翹起,處處都是歲月的痕跡。
泛黃的牆壁被層層疊疊的掛曆遮蓋,隨手一翻,就能看到四五十年前的掛曆。包括山水戲曲、古今名作、紅樓夢、明星肖像;四開的、對開的、全開的……各種主題尺寸掛曆應有盡有。金大爺指著牆上幾十年前的掛曆說:「這些都是藝術品,很多人買來收藏的」。
![1980年的戲劇掛曆。(取材自新京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15.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金安光在為老顧客介紹掛曆品種,這裡的顧客是清一色的老人。(取材自新京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19.pn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金大爺回憶,掛曆當紅時,更多的是單位集體來買,「都是以車為數量單位購買,那一車好幾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後來,電子產品普及,掛曆不再是剛需。掛曆店、生產的廠家都愈來愈少。現在,金大爺的掛曆只能由南方的廠家快遞發貨來,因為賣的時間長了,金大爺和廠家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都知道我要哪種,到時候給我送來就行了」。
2024年11月26日一下午,店裡只來了兩個顧客。與往日的顧客不同,李大爺買了11本掛曆來送人,「我來這裡要騎10里地,每年都來,已經來了20年了」,李大爺說,掛曆當紅的時候,過年送別人掛曆是一件很有格調的事情。
「來這兒的都是老年人,也都是老顧客,他們每年都來」,金大爺說,「有些搬走了,就讓兒子女兒開車從昌平、順義帶著過來買掛曆」。不少顧客對金大爺的店「門兒清」,挑中款式後,自己就從角落的庫存裡找,付款,離開,一氣呵成。
在這裡,時間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每次送走一位顧客,金大爺就附上一句「明年見」。
體現社會發展變遷
金大爺將收集來的不同年份和主題的掛曆做了展覽。「這些掛曆體現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每一年都是不同的主題」,金大爺指著1966年的掛曆封面說,「這是當年上山下鄉的」。
牆上的掛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七八十年代,大多是富有革命精神的標語;再往後,掛曆款式豐富起來,山水畫作、明星照片、美女豪車、卡通動畫......掛曆一層疊著一層,但哪個年代的掛曆在哪個位置,金大爺非常清楚。用挑桿挑開最外層的掛曆,1955年的掛曆露了出來,這是店裡最古老的掛曆之一,用塑料袋包著。
在大眾點評上,「金大爺掛曆店」的評價區成了北京孩子回憶童年的地方。小時候姥姥家掛曆的模樣;每年春節送長輩、送老師掛曆;記憶裡伴隨著成長,掛曆的變化等等掀起了一番「回憶潮」。
1秒走進時光隧道
金大爺掛曆店門口牆上掛滿了多年來各家報紙對小店的報導,其中多家報紙都已停刊。不少人慕名來參觀。「他們一進我這屋裡就想起小時候了。說童年用家裡撕下來的日曆包過書皮、做過錢包」,金大爺笑著說,「不用問,我就知道他們肯定是80年代的人」。
在店裡,金大爺有個留言冊,專供遊客進來參觀後留言。有國外遊客用法語、英語留言;也有留學生下了飛機就到店裡參觀;還有客人將掛曆帶到加拿大和法國,送給當地的華人和外國朋友,借此消鄉愁,傳播中華文化。
![店裡的留言冊上,天南海北的顧客寫著對金大爺和小店的祝福。(取材自新京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21.pn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生活不必波瀾壯闊,不必多姿多彩,但必須有滋有味,這滋味有時就是這掛曆中的記憶。」一位顧客在2023年11月2日這樣留言。2017年的第一條留言到現在,厚厚的留言冊已用完了半本。
今年,金大爺因病腿腳不便時常坐在裡屋盯著監控的屏幕,他說,「這是我的眼睛」。金安光新添了病,他說,病痛已讓他行動不便,他坦言不知道明年掛曆店還能不能堅持下去。「我不知道能做到什麼時候,想找人接班。顧客說希望百年之後這個店還在,我也希望」,金大爺說。
![金安光靠著電暖氣,坐在掛曆中間。地上擺滿了存掛曆的紙箱,只有一條縫隙供人行走。(...](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26.pn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最老脫口秀新星 把人生變談資
來自瀋陽,64歲的李文山,是中國目前歲數最大的專職脫口秀演員。在舞台上穿襯衫、打領帶的「山山大爺」看來拘謹,但右手一插兜,就能將生活細節用喜劇的方式,講得讓數不清的觀眾笑中帶淚。山山大爺還把軍中維修導彈的精細處事態度應用在脫口秀上,演繹出了只有他這個年紀才能有的幽默,比如談到追妻子的過程,「咱家的導彈,一旦鎖定目標,那就是追,一直追」。
昔日悶葫蘆一夜暴紅
據新京報報導,作為一個剛剛入行3年的脫口秀新人,李文山「出道即巔峰」。2024年初,在劇場年輕人的鼓動下,他報名了「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海選。李文山的表演燃爆全場,第一輪與第一名僅差一票。爆火後,央視、新華社都來找他採訪,他還接到了部隊老首長的電話。老領導根本都不信,這是平時那個安安靜靜、能悶頭坐一天不說話的李文山。
時間調回2021年,這年前後的李文山,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那時的李文山,已從部隊退休9年,家安在瀋陽,旅遊、喝酒、遛彎、打麻將,平常一天說話超不過十句,他看書,經典名著之外,最愛的是三毛,喜劇是他從小的愛好,蘇文茂的「歪批三國」他不知聽了多少遍。
疫情時悶在家裡,李文山想找點事幹。翻看手機,大數據將脫口秀這個新喜劇形式推給了他,他開始學習剪輯軟件自己做段子。女兒看他感興趣,在父親生日那天,一家三口去看了第一場線下脫口秀。回到家的李文山,把生活中的趣事攢成小笑話,打聽到開放麥這種形式,便開始報名演出。
![演出結束後,觀眾熱情地將李文山團團圍住。(取材自新京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22.pn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從考上軍校到退休,李文山在部隊裡生活了30年,他是空軍地勤,較真是這個專業的「職業病」:飛機上百萬個零部件,都關乎著飛機的駕駛安全,火箭彈、航炮、導彈等飛機上的武器,都歸他所在的部門管理,這要求做事非常精細,李文山一直堅持著,就像現在說脫口秀一樣。
談戀愛像導彈…一直追
脫口秀的大部分受眾是年輕人,一個網路熱梗的生命有時只能持續一個禮拜。為了搞懂脫口秀裡的套路,李文山把「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看了個遍,還學會了刷短視頻,學習別的演員的氣口、節奏。李文山的認真學習,讓波波笑劇場的主理人李波第一次見到他就和團隊成員說,「趕緊把這個大爺簽下來」,堅信大爺必火,因為「他是真的努力又熱愛」。
如同大多數脫口秀演員一樣,李文山的段子裡,虛構的成分占據了一大部分,但那為人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倒是真的。「我們談戀愛4年,總共見了4次,我給她寫了400多封情書。我畢竟是搞導彈的嘛,大家知道,咱家的導彈,一旦鎖定目標,那就是追,一直追」。
脫口秀裡的愛情故事被年輕人羨慕,只有李文山知道,軍戀有多苦:從戀愛到結婚的前10年,他和妻子每年相處時間不超過1個月,平時只能靠書信擺渡思念。妻子被逼成了「女強人」,修冰箱、修抽油煙機都會做。對妻子和孩子,他都有著虧欠,他說「更羨慕現在年輕人的愛情」。
李文山幾乎不講粗俗段子,只想把身邊事磨成笑話,給觀眾帶來共情。隨著商演的增多,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的時間,他都在想段子。
![北京三裡屯一家劇場,李文山正在進行一場脫口秀表演。(取材自新京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9/31325017.pn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剛開始他不好意思和以前的戰友說自己在做脫口秀,「總覺得這是一個非主流的東西,小打小鬧的」。後來戰友們看到媒體報導,震驚中都帶著羨慕,媒體賦予了他「老有所為」甚至「瀋陽驕傲」的稱謂,「我想,我又喜歡這東西,還能為家鄉和有關部門做點事情,這不也挺好」,他說。
用幽默化解死亡恐懼
在李波看來,面對年輕的、新鮮的事物,李文山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用幽默化解掉各種困難,包括人們對於老去和死亡的恐懼,「或許這就是年輕人期盼的父母的樣子」。
不久前,李文山在綜藝節目錄製期間度過自己64歲的生日。他覺得自己某種程度上變年輕了:原來胃不好、腰還疼,現在精力集中地寫段子,這些零零碎碎的毛病反而都注意不到了。「要說以前就是閒的」,李文山總結自己的經驗,「愈老愈得找點真正喜歡的事幹,人身上好多病都是自己想出來氣出來的」。
暴火後的李文山,過上了長時間出差的日子。去年他去了8個城市講了300多場,今年仍然在各個劇場輪轉演出。2024年十一假期7天,他演了27場,從下午3時一直到夜裡11時。64歲的他卻從來不休息,找個地方一坐,拿著手機背稿。
李文山現在的檔期從去年排到了今年1月,去年12月準備在大連開的專場,900個座位,兩天內售罄。對於李文山來說,他很驕傲自己趕上了這一波新型喜劇的浪潮,「脫口秀更接近觀眾,也能跟得上形勢,我覺得未來肯定會遍地開花」 。
現在小劇場一周六天的脫口秀,李文山每天都壓軸上場。他還不定期參加劇場的開放麥,試試新段子。累,是不能否認的事。但那種被人注視和欣賞的感覺,離開聚光燈,可能很難再找到。他給自己畫了個底線:一旦身體感覺吃力了,肯定就不做了,但現在遠遠沒到那個時候。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