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紐約新世界美食廣場冒濃煙 警方封路 交通大亂

赫塞斯訪硫磺島 與日相及防長首度聯合悼亡

最強過年氣氛組…中華戰舞「英歌」從潮汕火到海外

廣東汕頭潮陽區桃園女子英歌隊在社區表演。(新華社)
廣東汕頭潮陽區桃園女子英歌隊在社區表演。(新華社)

激昂的鑼鼓聲中,舞者翻飛跳躍、眾人齊聲吶喊,氣勢如虹的表現震懾現場所有觀眾……,被稱作「中華戰舞」的英歌舞從傳統中蛻變,不僅跳上春晚舞台,更跳進國際,在海內外頻頻出圈,成為「最強過年氣氛組」。

頭插金花、戴紅綢武冠、一身黑衣、手拿金蛇的「時遷」,伴隨著半蹲前進、後空翻等動作,在隊伍最前端殺出一條路,後方一眾「好漢」,喊著統一口號前行……。傳統扮相加上陽剛舞蹈,配合鏗鏘有力的吶喊聲與鑼鼓聲,被稱為「中華戰舞」的英歌舞,讓觀眾們看得熱血沸騰。

展水滸豪氣 舞進非遺

大公報報導,英歌舞是一種群眾性舞蹈,又稱作「秧歌」、「鶯歌」,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英歌舞的舞蹈主要取材於地方戲曲的武生招式、南派武術以及田間地頭的務農動作,配以潮繡戲劇服裝、潮州大鑼鼓音樂,因既似土風,又似武舞,且步法、身法、槌法、陣法獨特,奔放熱情,故被稱為「中華戰舞」。

英歌舞主要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其中更以廣東潮汕地區為中心。在汕頭濠江區的珠浦文化廣場,一群穿著統一的少女在鑼鼓聲中揮槌起舞,邁著輕盈矯健的步伐,展示颯爽豪邁的舞姿。陣型伴隨著鼓點不斷變化,踏步聲、叩棒聲、喝叫聲不絕於耳。

英歌舞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舞蹈。(新華社)
英歌舞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舞蹈。(新華社)

另一頭,學英歌舞的男孩們練習著批、削、砍、挑等武術動作,呈現出威猛陽剛之氣。17歲的黃俊彥一個帥氣的側空翻出場,隨即半蹲下身子滑步前進,黃黑相間的道具蛇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將英歌舞中「時遷」負責探路和指揮的角色演繹得活靈活現。

舞蛇祈福 蛇年頻出圈

報導指出,英歌舞在內容上取材於「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化妝賣藝大鬧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因此,英歌舞的領舞一般由扮演「時遷」的舞者擔任。「時遷」在表演時,手上會拿著一條蛇,在潮汕英歌舞中,蛇代表勇氣和力量,舞者們透過展示對蛇的控制和駕馭,傳達出勇敢和剛毅。在潮汕地區,蛇被認為是帶來好運與富貴的祥瑞之物,人們舞蛇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因此,英歌舞在蛇年特別受到歡迎。

塔館英歌隊的小隊員在表演舞蛇。(新華社)
塔館英歌隊的小隊員在表演舞蛇。(新華社)

每個從小看英歌舞長大的潮汕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英歌夢」,黃俊彥就是其一。他深深地被這種服飾鮮艷、音樂歡快、動作又充滿力量的傳統舞蹈所吸引,小學時就加入了英歌舞訓練的行列。如今,已經有近七年英歌舞表演經驗的黃俊彥,擅長扮演大刀關勝、阮小七等角色,而「時遷」是他最喜歡、也是付出了最多汗水的角色之一。

黃俊彥表示,「時遷需要完成空翻、側空翻、舞蛇等動作,其中蛇步最難。」蛇步的難,在於需要手腳並用,同時配合做出各種舞蛇動作,很考驗平衡力,「相較於其他角色,時遷的蛇步至少要學兩三個月,才能達至手腳靈活性和平衡性的統一」。

正在就讀高中的黃俊彥,從未因課程緊張而放棄英歌舞的練習,相反的,英歌舞訓練磨礪了他堅韌的性格,增加了應對困難的勇氣。他強調,「高考結束以後,我依然會加入英歌舞的隊伍,向新隊員傳授自己的經驗。」

近年英歌舞頻繁「出圈」,讓黃俊彥有了更宏大的目標,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喜歡潮汕的英歌舞,也讓更多海內外遊客了解、喜歡英歌舞,「把潮汕英歌舞永遠傳承下去。」

女隊柔帶剛 招生火熱

女子英歌隊則是場上最美麗的嬌點。在急促而有韻律的鑼鼓聲中,畫著臉譜、服飾鮮明的古裝扮相表演者們,邁著輕快的步伐,雙手揮舞英歌槌,踏步聲、扣棒聲、喝叫聲不絕於耳。女子英歌隊的隊員們妝容清新、步伐輕盈,紅綠兩色刀馬旦裝束柔中帶剛,「巾幗不讓鬚眉」的英姿,博得了遊客的陣陣掌聲。

報導稱,早在20世紀90年代,汕頭濠江就有女子英歌隊,但由於種種原因,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2018年,珠浦社區重建女子英歌隊,找來曾是男子英歌隊隊員的黃佳祥來當教練。

黃佳祥因腳傷退役後,仍放不下對英歌舞的感情,在他眼中,這支充滿熱愛和激情的00後隊伍,是他對英歌舞所有心血和情感的寄託,也是他的英歌舞夢想的傳承和延續。黃佳祥結合了花木蘭、穆桂英等故事情節,為女子英歌隊專門設計一些柔中帶剛的動作,如側翻、一字馬等,突顯女子的柔美與英氣。

今年讀高二的鄭逸琳是跟在好友後頭加入珠浦英歌女隊的,她在2020年加入並成為一名令旗手。雖然覺得訓練「很難,很累」,但每次聽到觀眾熱情的掌聲和鼓勵,看到愈來愈多人喜歡英歌舞,她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為家鄉的傳統文化發展盡一分力量,是鄭逸琳堅持的理由和動力。

「無論男女,都可以熱愛並學習英歌舞,潮汕英歌舞各具特色,但大家傳承傳統文化的願望是一樣的。」黃佳祥說,隨著英歌舞「出圈」,年輕人的學習意願高漲,女隊一改成立初期的招生困難局面,愈來愈多女孩子主動報名學習。如今,珠浦英歌女隊擁有成員130多人,最小的年僅6歲。

黃佳祥希望未來英歌隊能夠常態化舉行演出,他計畫創作更多具有觀賞性的作品,包括男女英歌同舞等,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愛英歌舞,也吸引更多新人從老一輩手中接過舞槌,繼續將英歌舞傳承下去。

春晚歸來繼續燃爆非遺年 搜索量暴增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2025乙巳蛇年恰逢首個「非遺」春節,到廣東過大年,看有舞蛇角色的英歌舞更顯應景。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1月1日以來,「英歌舞」搜索量同比上漲582%,「潮汕春節」在節前一周熱度也大漲320%。汕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彭聰恩表示,從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汕頭市共有超過100場英歌舞表演,天天可觀看、處處可參與。

綜合大公報、上觀新聞等媒體報導,近年來英歌隊頻頻出圈,更到許多國家表演,2024年春節期間,廣東普寧南山英歌隊受邀赴英國演出,6分鐘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風」,在倫敦街頭吸引了逾70萬人圍觀。廣東汕頭潮陽的西門英歌隊也遠征巴黎、法蘭克福,讓當地民眾零距離感受「中華戰舞」的霸氣英姿。

來自廣東汕頭潮陽的西門英歌隊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表演。(新華社)
來自廣東汕頭潮陽的西門英歌隊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表演。(新華社)

英歌隊也在今年春晚首度驚艷亮相,38名來自潮汕普寧的舞者平均年齡只有18歲,為了台上4分鐘的完美演出,隊員們在北京進行了嚴格訓練,直到演出前一刻都還在調整舞蹈動作、不斷完善音樂,以求達到最佳效果。因為酒店裡沒有適合的場地,他們甚至在零下2℃訓練了兩個小時,展現出潮汕人敢闖敢拚的英歌精神。

下了春晚舞台,英歌隊員們馬不停蹄趕回老家,繼續各項年俗演出。正月的潮汕幾乎村村都有民俗活動,被稱作「最強過年氣氛組」的英歌隊更是重頭戲。2024年春節假期,汕頭當地共接待遊客逾507萬人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遊客不遠千里而來,只為一睹英歌舞的風采。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英歌舞在保留傳統的大前提下,仍不斷汲取創意,持續進化。2024年底,廣州歌舞劇院將傳統英歌文化與現代舞蹈語彙巧妙融合,以舞劇形式對潮汕英歌進行創新性呈現,創新出大型民族舞劇「英歌」,既保留了英歌的核心文化元素與精神內涵,又通過現代舞台藝術手段對其進行重新包裝與演繹,讓古老的英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該劇未演先火,一票難求,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掀起一股「英歌熱潮」。

然而,儘管英歌舞在海內外舞台上的曝光率日益增加,但常態化的演出仍不多見。如何將英歌文化融入更豐富的場景中,通過「非遺+」模式讓市民遊客更廣泛地了解、接觸英歌文化,打造英歌舞的文創產品,成為傳承、發展英歌文化的可嘗試內容。

為了進一步挖掘英歌舞的文化內涵,並推動與文創產業深度融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揭陽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創聯盟,攜手舉辦「中華戰舞」英歌主題文創作品設計大賽頒獎儀式暨成果展,成為豐富英歌文創產品的一次有效出擊。獲獎作品從寓教於樂的兒童教育平衡玩具,到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集換式卡牌,種類豐富。有參賽者巧妙地將英歌與蛋殼畫、木版年畫、剪紙等非遺技藝相結合,體現了不同非遺的融合發展。

走進汕頭市小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弄潮文創等多個英歌文化展示空間聚集,遊客可以在這裡觀看英歌舞文化展覽,了解包括英歌的起源與變革、表演形式和妝容服飾等各種知識,還能買到冰箱貼、鑰匙扣等豐富的英歌文創產品。

此外,經典遊戲「魔域」IP推出了全新「蛇年幻獸」,將遊戲中幻獸技能融入英歌舞表演中,並推出非遺紀錄片。魔域團隊在榕義興英歌隊的指導下,從零開始學習英歌雙槌,表演者與遊戲Coser同台登場,讓非遺技藝擁有「更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也見證了傳統文化的再進化。

小檔案/英歌舞 源自圖騰崇拜古儺舞

潮陽英歌舞是漢族民間廣場情緒舞蹈,屬於儺文化遺存的沿革。最早起源於古儺禮圖騰崇拜,由圖騰崇拜派生出古儺舞,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而逐漸演化為英歌舞。

潮陽英歌按舞蹈節奏的板式畫分,大致可分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種,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為「前棚」、「中棚」、「後棚」三部分。前棚為男子群體舞蹈,中棚由小演唱、小戲或戲曲片段表演等組成,後棚為武術表演。

2006年5月20日,廣東省汕頭市申報的英歌(潮陽英歌)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資料來源:大公報)

2024年春節期間,廣東普寧南山英歌隊受邀赴英國演出,吸引逾70萬人圍觀。(取材...
2024年春節期間,廣東普寧南山英歌隊受邀赴英國演出,吸引逾70萬人圍觀。(取材自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春節 現代舞 國務院

上一則

菲律賓飛機再入南沙島礁 解放軍南部戰區驅離

下一則

全球支付貨幣排名 人民幣穩居第四大活躍貨幣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