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相親角走過20年 見證時代變與不變

選擇結婚的中國人每年都在減少,但數據沒反映出來的是,在一胎化政策下生長的獨生子女,其單身狀態成為父母的擔憂。在上海和北京的相親角,見證了這個時代之變;不變的則是,仍有許多家長們堅持期待兒女「找個伴」的希望,使得「渴望婚姻」與「結婚難」同時在這裡上演。
據中央社報導,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是從2005年6月初露端倪的,最早就是由常到公園的幾十個太太們為自己兒女們沒有女朋友、男朋友互相訴苦開始。整個相親角逐漸成形,都是由父母先為孩子初步篩選對象,也有人委託仲介幫忙展示兒女資料。偶而有年輕人現身其中,立刻就有阿姨叔叔湊前詢問年次、擇偶條件等。
大齡女生變多了
兩名在上海人民公園「擺攤」多年的仲介,不約而同地說,這幾年最明顯的變化,就是35歲以上仍未婚的「大齡女生」變多了。不想結婚、願意一個人生活的男性也在增加,但女性明顯地更多。
一名來到相親角的母親說,結婚生子就是人生的過程,經歷過才會完整,她去年在相親角成功為女兒找到對象,現在受其他家長委託,每周到人民公園「擺攤」,幫他們的子女找對象。
另一名父親在兒子的資料卡上標註「在郊區有別墅一棟」。他說兒子在網上創業,個性比較宅,對婚姻不積極。「我作為父親,幫他找到對象是我的責任,但是這個婚姻好不好、怎麼過,是他的責任」。他希望兒子有結婚生孩子的經歷,「不是為了養老」。

在這裡已經擺攤7、8年的仲介說,相親角裡擇偶的女性比男性多得多,年紀也愈來愈大,他認為原因是「女性要求高」。一名婦女正巧前來詢問能否幫其兒子找對象。這名仲介問了對方年次、身高、職業等基本資料後,腦中很快搜尋出客觀資料上可能適合的女性,但立刻又搖頭說不行,原因是這名女性的薪資比男方高。
女怕家暴 男怕彩禮
結婚的難,不只是不想結婚的人變多,想結婚的人也面臨各種條件的取捨。
今年38歲的林先生,孩子還小時,妻子就病故。往後與異性的交往中,他說曾遭遇過3次對方家長反對,因為「結過婚、有小孩」。而他去年交往的對象,則是主動提出聘禮的要求,而且從一開始的3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2007美元)加碼到50萬元。
在全世界先進國家普遍結婚率降低、生育率降低的環境下,林先生認為中國的現象有獨特的因素,「女的怕家暴,男的怕彩禮(聘禮)」。此外,曾實施30多年的「一胎化」政策造就了他這一代龐大的獨生子女,除了直接影響人口減少,他認為獨生子女在家庭責任感上,也不若上一輩的人那樣勇於承擔。
家長期待兒女「找個伴」的希望,每周也都在北京的公園相親角中萌芽。
周末在北京的玉淵潭、中山公園中,有一群不畏寒風的中年人,裹著層層厚重衣物來到公園。有人手上拿著列有自家兒女條件的紙張,給同樣在這穿梭的叔叔、阿姨,對照是否與自家兒女條件匹配。
經濟能力擺第一
若有年輕人來相親角,叔叔、阿姨必定開口先問年紀,「姑娘,幾年生的啊」,年紀符合才會詢問是否有北京戶口、有車有房,經濟條件成為是否進一步認識的先決條件。
來到相親角的父母大多都僅育有一名兒女,擔心兒女未來沒有對象相互扶持,因此來到相親角尋覓良人。
一名來到北京中山公園相親角的母親表示,3年前女兒才24歲,認為婚嫁之事不急,但轉眼間就快28歲,女兒覺得婚嫁之事順其自然,但她惦記家裡只有一個女兒,心裡總著急她老了後沒人陪。
這名母親表示,希望女兒有事時能有另外一半幫忙,不然平常還是得靠父母。不過,她也表示,兒女結婚後依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擔憂,包括在北京買房的開銷,「只靠年輕人的工資挺難的」。

一名住在北京的父親表示,他從一年前開始幫28歲的兒子找對象,他認為孩子在沒有穩定對象前,身為父親的他都有義務幫兒子找尋對象,他到相親角是為了當面見到對方父母或本人,「聊到一塊才有下一步,提高兒子找對象的成功率」。但他也坦言,「在相親角找對象難,彷彿是大海撈針」。
相親角中,也有仲介將滿滿資料放在地上,一旦有人駐足,便將合適對象介紹給前來詢問的父母。一名仲介表示,現在結婚率普遍較低,是受到整個時代跟文化因素的影響,北京結婚率比其他地方更低,則是因為資源較稀少,房子少、房價高就是原因之一。
在透過仲介、父母來尋找對象之外,也有年輕人趁假日來這裡認識同齡人,直接跟潛在對象交流、互動,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保障。一名北漂11年的男性表示,來到這若遇到印象不錯、年紀相仿的女性,便會上前交代家裡情況,詢問是否符合女方條件,但目前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

一名50幾歲的先生表示,他來到公園自薦好幾年了,這幾年在相親角認識挺多人,但他認為,相親角充斥人品有問題或想騙錢的人,在這不容易遇到好對象,但因為沒有別的交友管道,只能來這碰碰運氣。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