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哪吒… 國產IP潮玩火爆 急尋下個暴紅密碼

從遊戲、電影、AI科技,中國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在不同領域的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享受成功果實的同時,背後的隱憂卻也逐漸浮現。國產IP潮玩急於尋找下個暴紅密碼,利用AI造假的各式騙局也考驗著民眾的智慧。
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隨著遊戲和電影的火爆,孫悟空和哪吒這兩個中國經典IP一舉躍居潮玩界的「頂流」,相關衍生品更成為市場上的爆款,隨著國產IP逐漸茁壯,不少人好奇,下個「國產爆款IP」在哪裡?
在情緒消費的時代,玩具早已不再專屬於兒童,成年人為了悅己、解壓、情懷、社交、收藏,也奔跑進入玩具賽道,也讓產業裡的「國產IP」有了更多向上生長的空間。

★不僅是玩具 也是新社交
「這麼大的人了,還買玩具。」潮新聞報導,90後的小澤常常被家人這樣吐槽,但對他來說,花2000元人民幣(約276美元)至3000元買玩具能讓他分泌大量「快樂激素」多巴胺,這些錢花得很值得。
今年1月,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下稱「報告」),內容指出年輕人會為快樂、提供情緒價值的消費內容埋單。而潮玩,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消費品類。
所謂的潮玩,是「潮流玩具」的簡稱,融合了設計、潮流、繪畫、雕塑、IP等多種元素,具有玩具和收藏的多重屬性。品類包括雕像、手辦、可動人偶,模型、盲盒公仔、毛絨等。
小澤是因為漫威電影「鋼鐵人」而栽入潮玩這個坑裡,從人生的第一隻可動人偶「鋼鐵人Mark7」開始,前前後後他已經收藏了超過100隻人偶。因為這個愛好,小澤認識了很多「圈子裡的朋友」,對他們來說潮玩不僅是玩具,也是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
小澤雖然收藏歐美IP人偶,但他總在思考「國產IP的影響力在哪裡?」一直到「黑神話:悟空」的出現,他才感嘆「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有影響力的國產IP了」。

★IP加持 發展添動力
報導指出,IP是潮玩產業生態最重要的部分,IP的加持賦予潮玩產品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報告」顯示,目前在大眾潮玩領域,IP主要包括形象IP和內容IP兩大類。形象IP的特點是不基於故事情節等內容塑造形象的成長變化,而是由創作者賦予其身分與背景,並傳遞相關理念。比如泡泡瑪特的MOLLY、迪士尼的玲娜貝兒等。內容IP多指源自於動畫、漫畫、遊戲等作品的IP形象,熱門的有迪士尼、漫威系列、哈利波特等。
相較源於美國、日本等經典動漫和藝術形象的成熟潮玩產品,國產IP也開始呈現出持續發力的態勢。
2024年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正式上線,一石激起千層浪。限量1萬套、售價1998元的實體收藏版禮盒在遊戲還沒發售前上線,一分鐘售罄。禮盒內含一個「黑神話:悟空」1:6可動人偶,由杭州守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旗下的手辦廠牌INART與遊戲科學合作打造。
「玩家的熱情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因為這款產品,杭州守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卓第一次上了熱搜,看著「黑神話悟空手辦炒至上萬」的詞條,他一方面覺得是玩家對產品的認可,一方面又覺得「挺嚇人,做這個行業不應該出現在這個熱搜位置」。而熱搜見證的是國產遊戲IP的火爆,以及國產IP背後驚人的影響力。
從向海外IP要授權,到開發國產IP,愈來愈多品牌看到了國產IP的影響力,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衍生品市場,有著很強的消費能力。「報告」顯示,中國潮玩產業占全球市場總價值20%,且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33%。2026年中國潮玩市場規模將突破1100億元。

★衍生品變現 包裝不可缺
小澤一直有個困惑,國內消費市場那麼大,全球動漫衍生品有四分之一由東莞製造,為什麼國產IP沒有足夠持續的影響力?劉卓表示,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很多值得挖掘的IP,但缺少的是「會包裝的人」。
報導稱,IP衍生品是文化產業重要的變現方式之一,劉卓認為,衍生品能助力IP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推出「黑神話:悟空」典藏版禮盒後,INART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手辦模型展2024 Wonder Festival(以下簡稱「WF」)上帶來了「黑神話:悟空」官方授權衍生品的首展。大聖半身像,以及遊戲裡的其他角色手辦如八戒、虎先鋒等首次集體亮相。INART的展位前排滿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龍,也在現場的小澤直呼「太火爆了」。
熱門IP的來源不只是遊戲或電影,去年11月,一個胡蘿蔔登上了上海東方明珠。巨型藝術裝置「天空卜覽」(SKY MOJO EXPO)的這個胡蘿蔔可不普通,而是來自五月天主唱阿信在社交媒體上自創的胡蘿蔔頭像。一個小小的胡蘿蔔,後來火成了一個大IP,衍生出許多周邊產品,如掛件、公仔、T恤等。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國內影視作品也會提前布局IP開發。當下「哪吒2」衍生品市場的火爆,也給國產IP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自信。小澤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未來和創造力,「經營好IP,中國IP大有可為」。

●洗稿牟利、換臉名人帶貨 AI造假怎治?
小米董事長雷軍銳評假期堵車、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直播帶貨、明星靳東主動和你聊天互動…,小心,這些網路上出現的名人統統都是假的。隨著AI(人工智慧)發展,在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卻也被不肖人士利用,製造以假亂真的照片或影片、利用換臉技術編織騙局。
封面新聞報導,在AI便捷人類工作、生活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日漸被重視—有人利用生成式文本技術製作虛假資訊、有人利用深度偽造技術顛覆視聽真實邊界,還有人利用「智能仿生體」編織騙局以假亂真。

今年春節期間,一名用戶假冒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發文,後被證明是AI生成的虛假內容。1月初,美國加州發生山火,網傳「烈火吞沒好萊塢標誌牌」的照片也是AI合成。多名學者表示,AI造假者對社會和個體都會造成危害。這一問題如何防範、如何治理?DeepSeek(深度探索)如何不被利用成DeepFake(深度偽造)?
據了解,目前市場通用的AI大模型大多可免費註冊使用。以擅長生成文本的智能問答類模型為例,只要把「根據『大爺擺攤買菜收入25元被罰5萬元』寫篇消息稿」的關鍵信息,在ChatGPT等平台輸入,約30秒就能得到一篇完整報導,內容涵蓋事件緣起、網友評價,甚至有關部門回應、專家解讀等。
AI生成的報導,綜合所給指令及類似信息源生成,在指定關鍵詞上有所擴寫,比如點明大爺的蔬菜渠道、被罰原因等。而不同大模型平台在細節描寫上不盡相同,有的寫大爺缺乏經營許可證被罰,有的則以農藥殘留超標為由。
某平台在文章前註明「參考十條網頁信息源」,某平台則在文章最後註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實際情況應以官方發布為準」,其他平台則對「虛構消息」無相關提示語。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實驗室執行主任劉茜表示,AI假新聞的造假門檻低,當前人工智能內容生成(AIGC)技術,只需要輸入簡單指令,即可生成圖像、視頻、聲音等,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隨著每一次技術發展和迭代,AI生成的內容都更加逼真,對熟悉AI技術的人來說,仔細辨認可能還能看出破綻,對AI素養較低的人來說,幾乎是真假難辨。」劉茜表示,AI假新聞往往結合熱點,圖文並茂,因此傳播速度快、流傳範圍廣。
根據2024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的「揭祕AI謠言:傳播路徑與治理策略全解析」顯示,2023年以來,網絡謠言整體態勢平穩,但AI謠言量半年增長65%。
2024年12月11日,公安部公布十起打擊整治「網路水軍」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更有三例涉及利用AI工具編造謠言非法獲利。有傳媒公司為了吸粉引流,購買大量實名登記的自媒體帳號,利用AI工具編造謠言並批量發布;還有人招募網路寫手組建「洗稿」團隊,利用AI工具翻炒舊聞,導致大量不實信息擴散傳播,非法獲利。
劉茜表示,AI假新聞對信息環境的汙染,已經讓人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失範、真假難辨的信息社會中。從社會層面來說,AI假新聞往往別有用心,容易引起社會負面情緒,破壞社會信任。
生產傳播虛假內容將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北京安劍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兆成表示,若AI假新聞侵犯公民名譽權或法人、其他組織商業信譽,依據中國民法,造謠者需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等責任。刑法也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然而,防治AI假新聞更需要用戶、AI平台、內容發布平台和監管方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立體化應對體系。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表示,用戶須增強信息素養,提升辨識能力,謹慎對待社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內容。
他建議,AI平台研發先進算法,識別假新聞的生成模式和特徵,開發實時監測工具,攔截可疑內容,並持續優化算法,適應假新聞生成技術的演變。
同時,內容發布平台須加強內容審核,與第三方事實核查機構合作,驗證並確保信息真實性和可信度,對傳播假新聞的帳戶或內容採取限制措施。
「監管方需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對製造和傳播假新聞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懲罰。」沈陽表示,具體措施包括建立針對假新聞的法律框架,明確責任與處罰;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跨國假新聞傳播;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相關技術研發與公眾教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