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有多累?高中生1周學習60小時比上班還累

顧少強辭去中學教職工作,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擔任教師期間「陷入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在目前的中國教育體制下,每天承受著學習壓力又沒時間補眠的,還有廣大的學生。中國孩子有多累?一項統計顯示,中國高中生的周學習時間近60小時,比上班族還多出近11個小時,這也拉高了學生的負面情緒指數,中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工作時間」超過成年人
據騰訊新聞「谷雨數據」報導,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23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創下近20年新高達到49小時,位於世界國家前列,但這還仍不及一位中國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的周學習時長。在北京大學一項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中,2022年,中國高中生的周學習時間為59.7小時,比上班族多出近11個小時,中學生為55.2小時,小學生則為46小時。
這意味著,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們的「工作時間」逐級遞增,最終超過了大多數成年人。
而教育部曾在2017年規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每周35課時,每課時45分鐘,合計約26小時,即便加上每天2-3小時的課後作業與興趣班時間,學生的周學習時間也不應超過45小時。
成年人還有單休或者雙休,學生們周末卻沒法閒著。學習時間由周末與非周末(工作日)兩部分學習時長構成。具體來看,高中生在工作日平均每天學習9.95小時,周末每天花4.97小時做作業或補課;相應的,初中生工作日投入9.35小時,周末日均學習4.24小時;小學生,平時每天學習7.75小時,周末花3.62小時完成各類任務。
2021年,「雙減」開始。該政策在作業量、上下學時間、睡眠時間、課後輔導等方面做出了細致設定,要求各地學校嚴格遵循。高中生的周學習時間從2018年的60.4小時降至2022年的59.7小時,中學生從55.9小時降至55.2小時。小學生學習時間略有增長,但基本穩定。
雙減效應 培訓班轉地下
不過,「雙減」政策約束了學校層面的工作,階段性叫停了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但隱蔽的補習形式尚存。培訓班轉入地下,以「上門輔導」或「興趣班」的形式繼續存在。其次,「雙減」對高中生的影響有限,在高考壓力下,高中生難將時間分配到其他事務,學習時長自然難減。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指出,如果考慮到投入產出比,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實際上處於「全球中等偏下水平」。
更長的學習時間,自然會擠壓休閒與睡眠的時間。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中小學生的實際睡眠時長普遍低於教育部建議標準:小學生平均睡眠時間為7.65小時,遠低於建議的10小時;初中生7.48小時,不及建議的9小時;高中生僅有6.5小時,比8小時的標準少了近19%。
擠壓休閒與睡眠時間
躺在床上,許多孩子仍心事重重、輾轉反側。即便與同屬東亞社會的日韓同齡人相比,中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跨國調查顯示,在抑鬱、焦慮、孤獨、憤怒等負面情緒指數上,中國學生的數值都明顯偏高。
其中,抑鬱、焦慮情緒一旦持續,發展為病症,便更容易演化為極端行為,這是近兩年,多地出現青少年輕生事件的重要誘因。此外,社會競爭氛圍、家庭期望值過高、校園人際關係等因素,也在從中作祟。

在學子補課過多、睡眠不足、情緒不佳的現實裡,還可以找到一條隱秘的奮鬥脈絡——縣中模式。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數據顯示,隨著城市等級下移,學生的非周末學習時間呈現上升趨勢。「5:20起床,5:30跑操,5:45早讀......」網上流傳的作息時間表,曾被不少人當作段子調侃。而在縣中裡,這是學生們的日常寫照。
這樣的模式在北方更為普遍。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學習時間普遍偏長。其中,山西以54.49小時位居榜首,重慶、黑龍江、吉林等地緊隨其後,都超過了每周50小時。
「縣中模式」的形成,與當地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方面,小城鎮留守青少年多,學校往往採取了更嚴格的管束方式,減少出門。另一方面,縣中教師們深知只能用時間換分數,因為優質生源被省城搶走、教育資源分配有限,學校別無選擇。
於是,為了保持清醒,學生需要採取各種方法:早讀時要「直臂高舉誦讀」,要麼站著上課。學校裡,學生們總是在奔跑,去教室要跑,上廁所要跑,吃飯也要跑。學生拿奔跑追趕縣城資源的衰落速度,教師拿更多的授課時間體現教育的在場。這是初高中學生學習時長很難減少的原因。
種種政策,鬆綁學生,也期望鬆綁家長緊繃的弦。報導認為,或許真正的解藥不在於某個具體政策,而在於整個社會認知的迭代。期待某天,教育不再是分數的競賽,而是允許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出獨特的人生軌跡。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