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三河招牌改色掀波 城市治理誰說了算?

「紅色代表火,你把廣告牌弄紅了,大夥進裡面就有一種煩躁的感覺。」就這樣一句話,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戶的招牌「綠化」了。查閱相關法規,地方政府被賦予管理市容的權力,但並未授權其對商鋪招牌的顏色硬性規定。城市治理誰說了算?「綠牌書記們」,當心了。
近日,有網友稱河北省三河市多家商鋪更換招牌顏色,紅色等底色被禁用,多家蜜雪冰城門店都將原來標誌性的紅色招牌,更換成了綠色招牌。綠色招牌的蜜雪冰城門店照片在網上傳播引發熱議,甚者,連醫院都出現了「綠十字」、綠色消防站標識及最突破人想像的「綠色警徽」。
人民網報導,三河市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條街道的商戶表示,接到整改通知,有的招牌由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上門拆除。河北省廊坊三河市城管部門要求,紅底門頭牌匾統一更換顏色。
三河市燕郊開發區一家蜜雪冰城店工作人員稱,城管說靠大路口的所有門頭都不讓用紅色的,不是靠大馬路的招牌,就沒有改顏色。
詢問三河市城管局稱,工作人員表示這是按照市政府城市規畫要求,門頭牌匾底色除紅色、藍色、黑色以外,都可以。據悉,除了綠色,當地還有門店招牌被改成了灰色。

★禁紅藍黑 有人被拆牌
對於顏色要求,在商戶之間流傳較廣的說法是不能使用紅、藍、黑作為底色。一家新開業,還未掛上招牌的商鋪店主李明稱,掛牌前需要請廣告公司做出效果圖、實景圖等,送去有關部門審批,「一開始做的橘色,有點偏紅都不行,後來改成淺咖色才通過」。
央美大街多名商戶表示,除顏色外,招牌尺寸、亮燈等也有要求,不少商鋪的招牌是由相關人員上門拆除的。商戶王亮表示,他的招牌在3月中旬被拆,「只比要求的一米二高出一小截」。
在其他街道,也有商戶反映接到招牌整改通知,但沒有人上門拆除。有的商戶已自主更換或刷漆,有的處於觀望中。也有招牌底色為紅色的商戶表示,未接到通知。
商戶劉萍也在3月中旬接到整改通知。第二天早上趕到店鋪開門時,她的招牌已被拆放在地上。「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拆了給裝嗎?做牌子誰花錢?(現場人員)都避而不談」。
對於整改的費用承擔和損失補償等問題,不只劉萍有疑問。多名商戶表示,僅接到口頭整改通知,未看到過明確文件。而對於最關心的費用問題,有人表示只聽說過有補貼,但具體怎麼計算、如何下發,均不清楚。
重製一塊符合要求的招牌費用並不低。王亮說,其高一米二、長三米五,鑲嵌四個字的新招牌花費近2000元人民幣(約273美元),相當於近半個月房租。他透露,還有門面較大的商戶,花費1萬多元製作的招牌,剛使用不久,因為底色是紅色,也被整改。
舊招牌摘下後,新招牌的製作、審批、安裝需要花費一定時間。這一空窗期對商戶而言,也是一種消耗。新的招牌尚未通過審批,劉萍明顯感覺生意受影響,「顧客一般都是開車過來。沒有了(招牌)之後,人家找不到,因為黑壓壓的都長得一樣。有的時候轉上幾圈找不到,他就走了」。
三河燕郊高新區城管部門相關科室工作人員還曾對商戶表示,如果不怕麻煩,不心疼錢,可以改回原顏色。

★一般文件規範 涉違法
整改有何依據?多名商戶都提及一份「廣告牌匾設計引導」。
查詢發現,上述設計引導出自2024年底發布的「三河市城市規畫建設管理導則」(以下簡稱「導則」)。除可選用的顏色外,「導則」還列出了廣告牌匾設計負面清單—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其附加說明顯示:除明確禁止內容外,均為指導性意見。
「導則」是何性質的文件?是否具有強制性?行政機關有權限定商鋪招牌顏色嗎?
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子告認為,「導則」並非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僅屬於地方的一般規範性文件。「招牌是吸客引流的重要手段,商戶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具有經營自主權」。
周子告表示,三河市現有依法設置的招牌根據廣告法等規定,履行了必要的行政許可手續,受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若以一般規範性文件作為更換招牌的依據,存在違法、違規嫌疑。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對於違反法律法規、有傷風化、傷風敗俗等明顯不應採用的招牌,政府部門可要求整改。但對底色提出禁令或在審批中變相禁止,既沒有合理的依據,也無行政權限。
三河市一份「相關問題說明」顯示,3月以來,三河市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重點對存在安全隱患、破損嚴重、掉色明顯等影響市容市貌的牌匾進行優化調整,對新設立的牌匾引導商戶按照「導則」要求規範設置。截至目前,已摸排應調整牌匾3126塊,整改1820塊。
對於顏色限制,上述「說明」提到,對新設置的廣告牌匾,「導則」廣告牌匾顏色設置上明確了遵循色淺、淡雅、明快、協調的原則,並設置了負面清單;在廣告牌匾底色和字樣的顏色選用方面,經過實地考察和徵詢專家意見,紅藍色在視覺效果上過於突出,與街道景觀色彩不易協調,與夜景亮化燈光不易搭配。
但圍繞商鋪招牌整改的依據,具體實施細則、範圍和期限如何,下發、傳達、告知程序是否完備,是否有補貼、如何落實等問題,致電詢問三河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皆無法獲得回應。
★領導喜好 媒體批荒唐
當地相關部門的緘默,不僅沒有平息事態發展,反而激起了輿論更多質疑。梳理發現,已有包括新華社、央視網、人民網、澎湃新聞等數十家媒體報導、評論此事,相關話題頻上熱搜。
央視報導指出,強換商戶招牌備受質疑,不僅在於此事暴露出了城市治理出現了偏差,還在於它讓人看到當前仍有一些地方癡迷於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剎車、不收手、不糾偏。這種行為,不尊重商業規則,未考慮商鋪實情,更沒有保持權力審慎,明顯違背了中央相關規定。「出了問題,不能兩肩一聳、雙手一攤,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在以自媒體為主的輿論力量對真相不斷追問與質疑下,三河官方或緘默或閃爍其詞,最終河北省廊坊市聯合調查組對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並責成三河市委、市政府反思整改。
一段網傳影片顯示,據稱是三河市市監局劉姓局長告訴商家,紅色代表火,會讓人亢奮,藍色太俗,因此要去紅去藍;劉某還說,按市委書記的要求,這樣做是要打造出「學院風」、「國際化」。
三河市委書記是誰?招牌為什麼他說了算?
網上有消息指出,三河市委書記付順義早前在河北廊坊固安縣擔任縣長、縣委書記時,就曾把當地招牌全部改成綠色。付順義在2024年6月任三河市委書記後不久,也開始推動全市招牌「綠化」。有一說是因為有命理大師告訴付順義,綠顏色有助其仕途,紅色則與其相剋。
只因「領導喜歡綠色」?當權者的恣意而為,公權機關對個人私權的無端干預,將荒唐推向極致。

●公權力濫用非孤例 街道「殯葬風」引群嘲
河北三河市委書記被免職的消息,瞬間在網上引起熱議。事實上,這並不是公權力被濫用的孤例。城管部門能夠如此粗暴地推行與執法,都是為了迎合領導的喜好。
2025年除夕到正月十五的17天裡,山西大同古城商鋪被要求屋裡屋外都要亮燈,營造節日氛圍。孰料一商戶未按要求「徹夜亮燈」,半夜竟遭執法者撬兩道鎖,進店開燈。
山西大同鼓樓東街商戶岳先生在晚上11點多,接到來自物業的電話,要求他到店裡開燈。當時他因為要照顧幼兒走不開,拒絕前往。對方態度強硬地說,「你不開,一會兒公安就過來直接給你切開,我們就給你開了,你不信你就試試」。
沒過十分鐘,店內監控就拍下城管和消防撬開兩道門、剪斷門鎖進店裡「開燈」的畫面,門板都被撬到變形。岳先生報案,得到派出所民警說「管不了」的回答,打了12345投訴也沒有得到任何單位部門的回覆。
南方都市報評論指出,古城亮化的要求,讓權力的觸角從街道、門外伸到了公民門內,這還不是單純的層層加碼,而是對法治的挑釁、對權利的無視。
律師也認為,當地政府的亮化工程屬於行政指導行為,不具有行政強制力,店鋪老闆有自由選擇是否夜間亮燈的權利。而工作人員擅自撬鎖開燈,是侵犯了他人合法財產權益,濫用行政權力的違法行為。
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平城區古城街道發致歉信,承認工作方法失當,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
去年12月,河北滄州市新華區滄州站附近一條街道店鋪統一安裝「黑底白字」招牌,不但看著不吉利,也在網上引發群嘲。不止滄州,上海、西安、昆明都出現過這種統一的「殯葬風」招牌景觀,引發關注後皆迎來下線命運。
招牌而已、燈光而已,人們為何執著於對此事的追問?
新京報評論指出,除了出於對地方相關部門行為的不解,還有對權力之手過度介入市場經營活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反感。而從更深層面去看,輿論表現出來的這種姿態,其實也透露出其對地方政府「科學決策、依法行政」的期待。
這些年來,不少地方都要求讓政府做好「店小二」。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一邊喊著科學決策、依法行政的口號,一邊卻依舊熱中於做「大管家」,肆意插手市場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
回到這起風波,事件曝光之初,不少網友就在網上質疑,這個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要求,是怎麼出台並且層層落實下去的?決策過程有沒有應有的科學評估?相信,這些疑問後續也會得到一個權威回應。
說到底,一地的營商環境是否優良,關鍵在於當地的法治環境是否經得起審視。而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是否恪守權力邊界,是否依法行政,是否當好有為政府,就是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法治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營商環境。這一點,必須被各地政府謹記。
中國廣告協會也對此表示,三河市的「禁色令」應該是一堂深刻教育課。在城市管理中,應正確處理好城市形象與廣告店招的關係,尊重市場規律和商戶權益,讓廣告店招更好地服務消費、提振消費。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