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PI驚見負成長 通縮壓力加劇 上月年減0.7%

受春節錯月等因素影響,中國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7%,較前月大減1.2個百分點,時隔13個月再度出現負成長;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2%,連29月處於負值。分析指出,中國經濟仍然面臨通貨緊縮壓力,儘管科技領域發展改善市場情緒,但國內需求仍然疲軟。
對於2月CPI年比由漲轉跌,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春節錯月導致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去年2月受春節因素影響,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較多,抬高了今年2月的對比基數,導致今年2月年比受上年價格變動的影響為負。
據測算,在2月-0.7%的CPI年比變動中,上年價格變動的滯後影響約為-1.2個百分點,今年價格變動的新影響約為0.5個百分點,董莉娟強調,當前中國物價溫和回升的態勢沒有改變。
2月不包括波動較大的食品和燃料價格的核心CPI下降0.1%,這是自2021年1月以來的首次下降。路透引述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表示,中國經濟仍然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由於出口面臨貿易戰的風險,財政政策需要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為提振低迷的家庭需求,中國今年將對電動車、家電和其他商品的消費補貼計畫撥款增加一倍,達到人民幣3,000億元。在上周二公布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被提及31次,高於去年的21次,超過了科技。然而,對於今年全年CPI目標則由上年3%降至2%。
PPI方面,2月年比下降2.2%,降幅比前月略為收窄0.1個百分點,已連續第29個月處於負值,持續籠罩通縮陰霾。
董莉娟稱,一是春節前後為工業生產淡季,多數建築工程停工影響建材需求,二是春節期間煤炭供應充足、有保障,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價格下降,三是國際油價波動傳導帶動國內石油相關產業價格下行,同時,隨著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部分產業生產需求增加,推動PPI降幅收窄。
分析指出,全球關稅威脅和中國國內工業產能過剩正將中國出口商推入世界各地的價格戰,迫使許多出口商降低產品價格和薪資。花旗集團預測,2025年下半年中國PPI負值可能收窄至接近零,並預計2026年轉正,反映房地產周期觸底及關稅衝擊影響逐步消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