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新規 125%關稅衝擊在美製晶片 台韓不受影響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11日發布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建議「積體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分析指出,新規定將125%進口關稅衝擊限定在美國製造生產的晶片,台灣及南韓等地生產的晶片不受影響。
據了解,英特爾及德州儀器在中國市場擁有可觀的銷售額,這兩家公司銷往中國的大部分晶片都是在美國製造,然後在台灣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封裝,將是第一波受關稅衝擊的業者。
通知稱,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積體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晶圓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請在申報時準備好證明材料,以備海關核查。
具體規定,請參考「關於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實質性改變標準的規定海關總署122號令」的內容。搜狐新聞分析,這代表無論積體電路是否已經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都將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這個變化看似簡單,實際上卻牽動整個行業的神經。
首先,原產地認定直接影響到關稅和貿易政策。若積體電路的晶圓流片工廠設在台灣,而最終產品在中國封裝,那麼根據新規,這個積體電路的原產地就是台灣。這樣一來,相關的關稅和貿易政策都會受到影響。
其次,新規還涉及到供應鏈管理。企業需要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以確保符合新的原產地認定規則。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投入。
對於中國的一些半導體企業來說,這個新規可能是一個挑戰,需要重新調整生產和供應鏈策略,以適應新的原產地認定規則。而對於一些跨國公司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機會。可以透過調整全球供應鏈布局,優化成本結構,從而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進口自美國的產品總額約為1636億美元,占中國全年進口總額的6.2%。機械電子類產品位居第一,金額約為379億美元,在自美國進口產品的總額當中占比約23%。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