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弗里茲藝博會 中國畫廊參展成挑戰

洛杉磯弗里茲藝博會(Frieze Los Angeles)20日至23日在聖塔蒙尼卡機場(Santa Monica Airport)圓滿舉辦,本屆藝博會共有來自20個國家的97家畫廊參展,為期四天的展會吸引了約三萬名訪客。四天內,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藏家、參觀者在此共襄盛舉,其中不乏來自華語世界的身影,但較疫情之前有所減少。
本次來自華語國家的參展畫廊僅兩家,包括來自上海的Bank畫廊,負責人馬修(Mathieu Borysevicz)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博會上的發展仍在持續,但疫情後國際市場對中國藝術的接受度發生一定變化。疫情三年的隔離影響各類文化交流,包括展覽、藝術家駐留計畫等,導致當前國際藝術市場上中國畫廊的參與度相對較低。此外,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包括美中貿易戰帶來的關稅問題,對中國畫廊的國際發展也構成挑戰。關稅增加導致藝術品價格上升,影響交易成本,進一步加大畫廊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
馬修指出,這種挑戰不僅來自疫情帶來的交流中斷,也與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有關。他認為中國藝術在當代藝術市場的影響力仍然存在,但需要更大努力來適應和拓展市場。例如,他提到他們此次帶來的一位藝術家在亞洲市場表現活躍,但在美國市場仍然需要從零開始建立影響力。
此外,馬修也談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當代藝術中的全球化趨勢。他指出,當今藝術創作已經高度融合國際視野,不再局限於明顯的地域特徵。他舉例說明,當今許多中國藝術家在作品中運用人工智慧、電腦渲染等技術,這些語言已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的共同語彙。
儘管面臨種種挑戰,Bank畫廊仍積極參與國際博覽會,以拓展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馬修認為,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並對市場做出積極回應。儘管目前中國畫廊在國際藝術市場的比例仍然較小,但透過持續努力與創新,未來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