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產業蕭條 好萊塢恐變另個底特律

依靠單一產業而興盛的城市,莫過於汽車大城底特律,但在車廠遷出後,底特律曾經彷彿鬼城。極度依賴影視產業的好萊塢,是否會變成另一個底特律,這是持續注意產業動態者的共同疑問。
非營利組織FilmLA最新報告再度凸顯警訊:2025年第一季的拍攝天數年減22%。但以前就算在外地拍攝,還是要回好萊塢後製配樂,但以業者人士的統計,今年至今的配音工作日只有11天,推算起來,全年的工作天差不多是2022年高峰期127天的零頭多一點。
「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引述專家的話指出,影視業的大老闆依然穩居貝萊爾(Bel-Air),但是(美國的)拍攝與後製的工作機會自2022年減少26%。相對的,澳洲的前製職缺增加了14%,更別提後製成本更低的奧地利維也納,只要美國的三分之二,斯洛伐克布提斯瓦(Bratislava)更只有美國的一成。
對好萊塢與加州來說,後製職缺的消失威脅更大,因為這些是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Stay in LA」行動的成員Noelle Stehman說,好萊塢是下一個底特律並非誇大,而是正在發生。
其他如「Recording Academy」執行長Harvey Mason Jr.,「California Film Commission」執行長Colleen Bell與Philip Sokoloski都同意上述看法。
ADR的製片Bobbi Banks說,她在過去18個月裡,只有3個月有工作,真的不知道要如何鼓勵她的外州導生來加州。視覺效果師Efram Potelle也有同樣經驗。
至於官方呢,州長紐森打算把影視產業的稅賦抵扣額增加一倍;州參眾議員則提出兩個法案,希望能改變好萊塢的命運。不過,增加影視業35%的抵扣額,卻被議會同僚視為圖利。
提案的參議員Ben Allen與眾議員Rick Zbur還在爭取足夠票數,並駁斥圖利的說法,強調這是在挽救工作機會。另一方面,議員也鼓勵工會直接向雇主爭取,因為只有坐上談判桌才能解決困難議題。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