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美國 台灣工研院7技術獲「創新界奧斯卡」愛迪生獎

台灣工研院3月31日在矽谷舉行記者會,宣布七項技術獲得「2025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在團體組中名列全球第二,表現亮眼。
愛迪生獎素有「創新界奧斯卡獎」美譽,主要鼓勵對世界造成實際影響與改變的創新研發,是國際上極具指標性的科技獎項,預計4月2日、3日在佛羅里達頒獎。
工研院長劉文雄率領工研院獲獎團隊31日在矽谷舉行記者會。劉文雄表示,工研院已連續九年獲得愛迪生獎,愛迪生獎的重點除了創新外,更重要的是將技術市場化,而這也與工研院的創新理念相同。
根據愛迪生獎公布入圍名單,第一名美國82項得獎、第二名台灣共18項技術得獎,三至五名分別是韓國、中國及香港、沙烏地阿拉伯,得獎數量分別為13、11、8項。若以申請機構來看,全球第一高的是美國陶氏公司共十項入圍,第二名就是工研院,共七項技術入圍。
劉文雄說,工研院規畫2035年研發藍圖,透過觀察科技趨勢與市場,找到未來研發方向,並努力以全球市場為導向。工研院有許多先進技術都已在市場上可以看到,得獎的技術也幾乎都商業化成功。

工研院今年獲獎的七項技術分屬多種類別。「H型鋼構低碳自動生產製造技術」,是全球首創高功率雷射銲接搭配數位孿生、智慧銲道追蹤等,已與台灣光罩合作,節電至少八成,並可將技術運用至全世界。
「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能即時偵測電網狀態,電力吃緊時降載,綠電過剩時加速充電,支援高達2000 MW調度能力,相當於一座中小型發電廠。已與起而行綠能、充壩、新動智能、中興巴士等合作。
生醫相關的「突破性多效能溫感水膠」,治療效果更持久,且治療操作微小化,已技轉工研院衍生新創「仁匯國際」,椎間盤突出治療產品在台大醫院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退化性關節炎產品已完成臨床試驗,準備上市。
「NaPoGlass」利用高效能、低汙染方式使金屬廢水循環,並以奈米孔洞穩定金屬以發揮特殊機能,創造材料延伸應用價值,同時解決金屬廢水與金屬汙泥兩大廢棄物問題。此技術與台灣多家廠商,包括群創光電、吉祥電鍍、偉順電鍍、祐輝實業、全國電子、綠電再生、勁羚永續等合作。
「漏水智慧監測技術」可精準鎖定漏水,透過即時分析與高精度定位,辨識準確率達98%,快速識別漏水點,同時提升檢測效率,已應用在台灣自來水公司,未來全世界各處也都可使用此技術。
「自動化網路控管技術Janus」則有設備隨插即用的方便性,透過AI生成白名單,不需人工參與、定義更新、資訊共享,較國際市場資安方案管理更便利。台灣有不少科技業大廠、醫院等已使用此技術。
「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則有智慧優化、高效節能等特色,突破傳統能源管理只能監測的限制,降低15%至20%電力消耗,目前全台3000多家7-ELEVEN、家樂福超市與全家便利商店都已使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