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裔美國人中文爐火純青 在教會開闢英語角 教華人勞工英語

在法拉盛的羅馬天主教會,西語裔的胡安(Juan Valentin)在中文彌撒舉辦前,會開闢一處小小的「英語角」,用地道的中文甚至是福州話,免費教華人教友們聖經禱詞以及日常英語,這些華人通常是司機、美甲師、按摩技師等高勞力工作者,有的已能聽懂神父的英文演講,有的在開車時,則開始自如地與客人談話,慢慢地融入美國。
胡安出生在紐約,從小對異國文化感興趣,高中時學習法語及日語,而為了認識更多說這兩門語言的國際生,他選擇就讀留學生族群龐大的聖約翰大學。在國際學生的迎新會上,他並未見到法國和日本學生,卻看到許多中國的留學生,抱著日文中也有很多漢字、中文又是東亞語言基石的想法,他開始「曲線救國」學習中文。
胡安強調「自然的學習方法」,即通過與母語者互動、模仿日常對話,來自然而然地學習語言,他搬到華人聚居的法拉盛,說是去「留學」,又與中國室友同住,在日復一日「幹嘛呢」、「吃了沒」的互動中,他一個月就初學有成,之後一路進階,還獲得了漢語橋中文比賽的全美亞軍。他甚至開始學習福州話:去福州的餐館、和福州室友說方言,就連家庭醫生也選了福州人,當他飆出一句地道福州話時,還把他的醫生嚇出一句髒話。
胡安是羅馬天主教徒,每周一次,他也會去法拉盛華人教友眾多的天主教堂教英文。他說,原以為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卻沒有想到也有那麼多的教友,他們大都來自中國天主教徒最集中的省份河北省以及傳教歷史悠久的福建省。他對華人教友之間的黏連性也印象深刻:「之前我沒有覺得教會很團結,雖然前來者眾多,禮拜時會互相招呼,但並不知道彼此的生活和隱私,但是華人的教會便十分地抱團,一起吃飯,聖誕節有才藝表演,甚至有時也和神父一起出去吃飯。」
胡安的教友學生們大多是工薪階層,在25歲至45歲的黃金工作年齡,他們做著按摩師、啟台、水療師等工作,閒暇時還抱著毅力堅持學習英語。他說華人由於好面子甚少提問,但他也會鼓勵他們互動更多,「西方人不會因為別人的口音這樣的事情來嘲笑別人,這反映了一個人的人品不好。」如今,針對按摩師、美甲師、司機、服務員、以及啟台這五大勞力工種,他也計畫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提供免費的英語課程,幫助他們融入美國,有意者可添加他的微信:yuyangaoshouhuan。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