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陳怡 將音樂作為連結他人橋梁

華裔作曲家陳怡(Chen Yi)近期攜聖盧克管絃樂團(Orchestra of St. Luke's)在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舉辦音樂會,分享成長經歷和創作歷程,表示音樂可作為橋梁連結他人。
上世紀50年代生於廣州的陳怡表示,由於身為醫生的父母熱愛古典音樂,自己從三歲開始學習鋼琴、四歲開始學習樂理,但因文化大革命爆發,在青少年時期被下放到農村兩年。
她說,兩年間每日被辛苦的體力勞動占據,也讓自己體會到文明和教育的重要性。1970年,17歲的陳怡返回廣州擔任廣州京劇院樂隊首席,在1978年恢復高考後,她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當年有2萬人報考作曲專業,最終只錄取32人。
陳怡回憶說,雖然文革時期感到「前途一片黑暗」,但也第一次接觸「真正的土地」、體會農民的艱難,「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覺到,『我是他們的朋友』,我們說的是一樣的語言。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明白什麼是『我的語言』。」
回到廣州後,她時常持續演出數小時而不覺疲憊,因「相比起之前那些沉重的體力勞動,這些演出簡直輕鬆得多」,便是在那段時間裡,陳怡學會了如何與農民和孩童溝通,「我學會了如何把人們團結起來,用文化作為橋梁,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分享。」
1986年,陳怡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首位女碩士,同年獲獎學金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她說,紐約是一個真正的大熔爐,能看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從中學習和汲取靈感。陳怡認為,多元文化的社會充滿活力,能夠不斷刺激和啟發藝術家,讓他們有機會用自己的聲音去表達,創作自己的作品。
活動中,聖盧克管絃樂團表演的曲目為陳怡在1986年創作的「萌芽」(Sprout),陳怡表示,取名「萌芽」的靈感來自於中國古代的琴樂。她說,古琴音色清雅,是七弦長形樂器,其所使用的音階體系與現代的12平均律不同,強調情緒和意境的表達,所以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整首作品的旋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