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時代 經文處座談美台關係新形勢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日前與紐約智庫「Network 20/20」聯合舉辦座談會,探討川普政府時代的美台關係新形勢。座談會由前「新聞周刊」駐華記者石宇(Isaac Stone Fish)主持,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和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事務研究員石可為(David Sacks)與談,經文處處長李志強攜多名友邦代表及美國智庫和學界人士旁聽。
李志強在開場致詞中提到,台灣現為美國第七大貿易夥伴,並致力在高端晶片領域與各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全球性的合作聯盟。而在國防上,台灣也在積極自強,對美國來說絕非「搭便車」。作為擁有數十年合作關係的夥伴,台灣珍視來自美國的跨黨派支持,也希望能與川普政府密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維護台海及印太地區和平穩定。
蕭良其表示,「台灣關係法」作為對美國政府有約束作用的法律,在維繫美台關係上發揮了關鍵作用。雖然川普總統本人並未對台灣的安全作出太多承諾,但他任用的國務卿盧比歐等官員均曾對此有過明確表態,表明他們對中國給美國帶來的長期戰略挑戰有著清晰的認識,而且川普政府目前為止的外交政策也沒有偏離「台灣關係法」所要求的方向。
石可為則建議與會者暫時跳出美國視角看待台灣問題,與其盲目猜測川普政府可能的態度,不如去東京、首爾或者馬尼拉,與亞洲盟國的領導人聊一聊。他說,站在日本的角度,台灣的命運與自身的安全息息相關,堪稱核心利益。如果美國對於台灣的危機袖手旁觀,這些親密盟友未來還能否信任和依賴美國,才是美國人最需要考慮的問題。石可為還指出,無須過度看重甚至誇大晶片在美中台三方關係中的籌碼作用。他表示,中國對台灣的覬覦並非僅限晶片和科技產能,而是在晶片還沒被發明以前就已有之,因此如果認為美台關係僅僅關於晶片,是錯誤認知。
在談到川普時代台灣和美國將要如何重新調整雙邊關係時,石可為表示,在拜登時代,美國將外交政策的框架明確定義為「民主-威權」的對抗,這種價值觀外交對時刻面臨中國威脅的台灣來說有更強的確定性,因此從蔡英文政府到賴清德政府,均積極在價值觀層面的語境上與美國保持同頻。而在川普時代,價值觀基本被拋棄,台灣必須用實際行動向川普證明「台灣的安全和美台關係的維繫有利於美國的安全和繁榮」。蕭良其也認為,美國本屆政府以結果為導向,台灣應盡量將自身的國家利益調整到與美國利益同頻的位置,避免出現零和矛盾。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