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更年期」李靜公開自身經歷 籲關注中年婦女

在華人社會,對於女性的生命歷程,月經、懷孕、生育已經成為被公開談論的話題,然而當女性步入中年,迎來另一個重要的轉變期——更年期,卻仍是為一個難以啟齒、甚至被忽略的「看不見的」階段。
打破沉默 帶來啟發
中國知名主持人李靜,以其敏銳的媒體人觸覺和作為更年期親歷者的深刻體驗,推出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影片不僅在中國引起廣泛關注,更計畫推向北美,為當地的華人社群以及更廣泛的國際受眾帶來啟發,提升認知,打破恥感,「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未來一定是中女時代的來臨,我想引起更多的人對中女全身心方面的的關注,」她說。
在和世界日報的專訪中,李靜分享,此前在主持一檔需要思維反應速度的訪談節目時,大部分時間她都難以組織語言,接不住話,一度懷疑自己的水平能力,採訪趙麗穎時,她還在台上渾身冒汗,讓對方察覺憂心。
這種更年期的症狀和困擾,使李靜接受了荷爾蒙治療,而作為媒體人對於社會議題的敏感,也讓她意識到更年期這個重要的女性生命階段,長期以來被社會所忽視,也帶來了恥感。
為此,李靜決意以自身的經歷作為主線,在真實地呈現自我的同時,也引領觀眾一同探詢國際及中國的一線醫學專家,了解更年期的普遍和多樣性,也讓更多的女性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積極尋求幫助。
「2004年在懷胎七月時,我還在主持『超級訪問』,那時沒有人挺著孕肚主持,但我覺得觀眾應該看到的是我最真實的一面,而不是最美的一面,」李靜坦言,如今,公眾人物也很少會討論自己的絕經,這種坦露雖讓她稍感「沒面」,但她很快又否決了這種情緒,「一個女人不再生育,絕經,這也是女人的生命和成長的一部分,我要把這個階段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頭痛心悸 逾50症狀
李靜分享,今年3月紀錄片在中國播出後,她便收到了大量的觀眾留言,許多人都表示,第一次知道更年期有包括頭痛、心悸、能力下降等在內的50多種症狀,也意識到過去所忽略的不適,可能都與更年期有關。一位海外華人甚至留言,更年期她個人能力下降,難再領導公司小組,因為不知這僅是暫時現象,她在當時選擇了辭職,一年後她的狀況恢復,在看了紀錄片後,她感到非常地懊悔。
部分華人 認知有限
李靜提到,她的女兒正在紐約讀大學,透過與當地華人媽媽群的交流,她發現許多華人即使在美生活多年,對於更年期的認知仍然非常地初級與有限。一方面即使在相對開放的西方社會,更年期也仍是一個較少被公開討論的話題,另一方面亞洲人長期以來關注中式養生,而更年期雌激素的治療,也並非傳統養生的範疇。
這些真實的反饋和意外的將近4万的海外華人粉絲的增長,也讓李靜計畫將紀錄片推向國際舞台。目前,紀錄片正在翻譯成英文版,希望能觸及更廣泛的全球受眾,也幫助北美地區的華人女性都能避免不必要的遺憾,以更積極的態度迎接人生的下半場。
治療方法 中西不同
在探討更年期認知與治療方式的中西差異時,李靜聯絡了德國知名婦產科醫生德利兹(Sheila de Liz)。這位醫學博士曾在講述更年期的暢銷書「炙熱的你」(Woman on Fire)當中提到,激素替代療法(HRT)從最初的不被接受到後來廣泛使用的歷程。這也讓李靜萌生思考,華人女性是否因為資訊閉塞,對激素替代療法了解不足,但隨後她發現,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李靜表示,在製作紀錄片時她發現,盡管激素替代療法在90年代曾在西方國家達到較高的使用率,但2002年後,由於一項後來被認為取樣有問題、聲稱其可能誘發乳腺癌的報導,使用率大幅下降。而中國的使用率則更是低於歐美國家。
在需要提高激素替代療法認知、普及相關知識的同時,李靜也表示,事實上,亞洲女性的更年期症狀相對較輕,這或許與遺傳基因、食用豆類食品以及長期的養生習慣有關,她採訪的許多中國更年期研究也都認為,單純的激素替代療法在華人女性中難以長期堅持。因此,紀錄片並非鼓吹單一的治療方式,而是提倡一種對華人女性更適用的、綜合性的治療方法與生活方式。
企業關懷 友善職場
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李靜說,也是希望打破社會長年以來對更年期的羞恥感,也敦促社會對更年期女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目前,她正在推動更多企業加入「更年期友好企業」行列,承諾為職場更年期女性提供更多便利,例如彈性請假、心理關懷以及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她也希望在華人地區,能出現更多專門針對更年期女性的綜合門診,提供包括健身、體重管理、荷爾蒙管理和心理諮詢等全方位的服務。
「很多人以前打完醫美不承認,現在會說,我做了水光針、熱瑪吉,」她說,「我特別希望有一天我們女性坐在一起,說我最近都出汗了、我做了激素替代療法、我對性生活又有興趣了,我希望是一個更加開放、自我的女性的分享。50歲對女性而言只是人生的中點,她們仍然可以在職場和生活中繼續發光發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