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Q&A:消費者信心指數 與我有關嗎?
問:報章雜誌經常提到「消費者信心」指數,總用這個數據談論經濟好壞。請問,這個指數究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因應指數升降?
答:「消費者信心」(Consumer sentiment,sentiment中譯為「情緒」)是用來衡量個人對自身財務狀況、以及整個經濟狀況的綜合指標,英文也稱為「Consumer Confidence」,被視為研判未來消費者行為的睛雨表,尤其與消費和儲蓄模式有關,最終將對更廣泛的經濟趨勢產生影響。
消費者信心指數較高時,人們往往更樂觀,反映在支出和其他金融行為上。消費者信心指數可用以評估消費者態度,對於制定政策、經營企業以及評估投資前景的人很重要,可研判潛在的經濟趨勢、做出決策。
為何如此重要?
消費者信心有助於分析市場變化、預測經濟成長並及早看出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等潛在挑戰;觀察消費者信心對財務規畫、制定政策和實施立法都有幫助。
消費者信心指標有若干來源,最廣為人知、具公信力的是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簡稱UMCSI,根據每月對家庭進行的調查推估而得,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理財、業務狀況、整體經濟前景。
美國經濟諮商局(Conference Board)消費者信心指數(CCI)是另一個具公信力的消費者信心指標。與UMCSI類似,透過調查家庭來衡量他們對當前經濟狀況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的預期。
CCI指數匯整受訪者對就業前景、收入預期和支出計畫的看法。
CCI與UMSCI都提供幾個有價值的數據來幫助了解消費者行為。
哪些因素影響?
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經濟狀況和地緣政治事件;而關鍵驅動因素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利息和薪資成長,直接影響個人的財務穩定和購買力。
好比說,失業率或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家家戶戶擔心有經濟困難,可能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相對的,失業率低、經濟成長可以強化樂觀情緒。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專門研究消費行為的教授查特吉(Subimal Chatterjee)表示,每當政府團隊變動,未來便出現不確定性,從悲觀主義到過度樂觀的態度都有,如果消費者對環境感到不確定,不太可能做出重大投資決策。多數人會在未來幾周繼續密切關注市場走向。
此外,政治不穩定、發生天災或流行病等全球事件也會嚴重影響消費者情緒和信心,這些都會造成不確定性、擾亂正常經濟活動。
媒體報導也發揮作用,不論正面或負面,新聞內容總會影響消費者對經濟和個人財務狀況的看法。
截至2025年1月10日,密西根大學提供的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ICS)為73.2,低於前一個月的74,也低於一年前同期的79;1月份的未來一年通膨預期上升至3.3%,高於去年12月份的2.8%,長期通膨預期也由去年12月份的3%上升至3.3%。
消費者信心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通貨膨脹。新當選總統川普上任後,關稅和非法移民大規模驅逐出境等政策還在討論中,經濟學家警告,這些政策可能導致美國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是最迫切的問題之一,過去幾年通膨上升,消費者實質購買力下降,導致日常商品和服務變得更昂貴,對家庭預算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財務壓力。
針對就業,儘管近幾個月就業人數持穩,但招聘率下降、裁員增加等就業市場疲軟跡象可能影響消費者信心;每當勞動市場不穩定,人們傾向於儲蓄、而非消費,消費者更謹慎。
指數增減時該怎麼辦?
消費者信心下降可能預示經濟衰退,可及早做準備。也許可趁機重新評估個人預算、削減非必要開支並增加儲蓄,藉以創建財務安全網。在經濟不確定時建立應急金將有助於在失業或發生醫療緊急情況時盡可能減緩經濟損失。
從廣泛角度來看,政策制定者更可將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視為警訊,推出穩定經濟的措施,或許包括降低利率、提供激勵計畫、實施促進就業和經濟成長的政策。
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可能預示經濟成長,可善用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機會,包括探索新的投資選擇、為長期目標分配資金或適度承擔風險以增加投資財富。
消費者信心增強往往帶動就業市場強勁、支出增加,為個人和企業創造更好的條件,或許是更新履歷、找新工作或者向雇主探詢升遷的好時機。
從大範圍來看,政策制定者可能採取行動維持經濟成長,例如改善基礎設施、支持創新或促進業務成長等,力保經濟成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