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會查手機?專家提醒「這些人」應提前考慮風險

華盛頓郵報報導,外國遊客及擁有永久居留權的綠卡持有人入境美國之前,要先思考如果面臨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CBP)檢查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應該如何因應,評估拒絕檢查的下場有何風險。數位隱私倡議組織「電子邊疆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資深律師索菲亞‧柯波(Sophia Cope)說,入境前就要備妥計畫,計畫的具體內容則因人而異。
絕大多數執法機關檢查手機等電子設備之前,都要舉證具備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並向法院申請搜索令(warrant),但海關人員長期以來可以在沒有搜索令、沒有相當理由的情況下逕自檢查手機。
報導指出,目前最可能被海關要求檢查手機的族群就是非公民,包括外國遊客以及擁有永久居留權者,若拒絕配合檢查恐遭拘留或拒絕入境。
美國公民入境時有權不配合接受自願檢查(voluntary search),並不會遭到拒絕入境。然而,公民不配合檢查還是可能衍生問題,可能遭到拘留,手機被沒收。
柯波指出,其他因素的風險也要列入考慮,包括手機裡是否有不想讓美國政府知道的敏感訊息、文件,旅遊地點是不是被美國列為加強審查的國家,自己有沒有犯罪紀錄或正在遭到任何調查。
如果帶著公司提供的公務手機出差,行前最好跟雇主確認。任職法律圈、國防界或銀行界的人士,雇主可能要求海外出差期間盡量減少登入公司資料庫,或對手機使用訂定限制。
電子裝置檢查分為基本檢查(basic search)與進階檢查(advanced search),根據海關與邊境保護局規定,若有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就要進行進階檢查,海關人員把手機接上檢查器材,儲存手機內部資料。根據規定,在任何入境地點的手機進階檢查儲存資料,會被送到供所有海關人員無須搜索令便可搜尋的資料庫,資料保存時間為15年。
拒絕為海關人員解鎖手機,不表示能夠保護手機內的資料,海關人員可以透過特殊軟體查看內容。完成檢查之後,手機如果沒有被列為物證,將獲得海關歸還,但時間恐怕要數周或數月之久。
報導指出,入境之前最好先查看手機是否有敏感資料需要刪除,例如私密照片,討論政治的對話內容、政治異議人士的聯繫方式、存有敏感文件的Google Docs等。出遊之前最好把手機資料備份,以免遺失。
另外,海關通常從回答內容尋找線索,例如持觀光簽證入境,卻透露有工作事實,就可能被懷疑有非法行為或危害美國,進而面臨手機檢查。
專家指出,手機最好改成僅用密碼登入,取消指紋或刷臉等生物辨識科技登入功能,根據憲法第五修正案(Fifth Amendment)條文,密碼獲得的法律保障較完整。
柯波說,擔心檢查就把手機或電腦內容全數刪除,反而顯得更加可疑。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