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4月起強制實施廚餘回收 華人社區反應不一

約市清潔局(DSNY)自1日起全面實施廚餘分類強制回收政策,要求市民必須將食物殘渣、受污染紙類及庭院廢棄物放入專用棕色垃圾桶,違者將面臨25元起跳的罰款。這項政策雖立意良好,卻在華人社區引發強烈反彈,許多民眾反映實際執行困難重重。
根據新規定,市民必須將廚房產生的食物殘渣、剩飯,以及被食物污染過的紙質包裝,包括紙巾、茶包、咖啡濾紙、紙盤等,與一般垃圾分開處理。庭院中清理出的草、樹葉、細小樹枝等有機物也需單獨堆放。這些廚餘和園藝廢棄物將在每周回收日由清潔局統一收運。
然而政策實施以來,不少華人居民抱怨連連。一位皇后區居民表示,之前參與堆肥試點計畫時,由於每周只收一次廚餘,導致整條街臭氣熏天,白色蟲子到處爬。「應該至少每周收兩次廚餘才合理,反而一般生活垃圾不需要這麼頻繁,因為分類後生活垃圾已經少了很多。」這位居民無奈地說。
房東群體更是叫苦不迭。一位華人房東抱怨:「我的租客根本不分類垃圾,我只能在門口打開租客的垃圾袋,一塊一塊撿出來重新分類,真的難受死了。」這種情況在出租房較多的社區尤其普遍,許多房東擔心將因租客行為而收到罰單。
小家庭也面臨困擾。有民眾反映,以前垃圾混扔時,一周收兩次剛好合適;現在強制分類後,廚餘垃圾要累積一周才能收走,經常還沒到回收日就已經發臭。
市清潔局為應對居民顧慮,也提出多項實用建議來減少異味與害蟲問題,例如:在廚餘桶內使用透明塑膠袋或可堆肥袋作為內襯、瀝乾廚餘中的液體、桶底鋪上紙張或小蘇打粉吸收水分、每次使用後務必關緊桶蓋。此外,也鼓勵民眾將食物殘渣事先冷凍,再投放至廚餘桶,進一步控制氣味。
市清潔局在官網表示,堆肥不但有助於減少老鼠滋生,也能將廚餘轉化為再生能源、有機肥料與堆肥,減少掩埋垃圾。但許多華人居民仍希望政府能提供更便民的解決方案,而非一味開罰。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