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養變成「寵物貸」中國年輕人掉陷阱

機構數據統計,中國寵物市場規模已突破人民幣3,400億元(約468億美元),全國寵物數量甚至比鄰國日本的總人口還多,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叫做「寵物貸」的消費陷阱逐漸興起,讓有意入坑,成為貓奴、狗奴的中國年輕人防不慎防。
以北京一名康女士為例,去年底,她在某一寵物領養館領養了一隻小貓,領養本身「免費」,但要與領養館簽約,每月須花費約人民幣700元(約96美元),在該寵物店購買貓糧、罐頭等產品,共分兩年24期,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扣款。
惟在帶回家幾天後,康女士的小貓就被診斷出貓瘟病毒,後幾經協商,商家才願意承擔治療費用和解除合約。
另一名剛畢業的小李,也是去年底在上海浦東的一家「貓咪免費領養館」,看中一隻2個月大的金漸層貓,便以每月人民幣199元(約27美元),共24個月的合約,與商家簽了寵物領養電子合約。小李坦言, 「貓咪很活潑可愛,和我互動很多,一時感性大於理智就馬上簽了合約。」
但據上觀新聞報導,此後的兩個月,這家寵物店分別寄給小李不適合幼貓食用的1.5公斤普通貓糧,小李向商家要求更多營養品,得到每月人民幣199元的價格,只有這一袋貓糧的解釋。小李換算後才發現,他實際上花了近人民幣4800元(約661美元),買了一隻貓、24袋貓糧,也許並不划算。
中國官媒央視新聞引述業內人士解讀,所謂的「免費領養」,其實是寵物販賣的一種新模式,比起直接購買,「領養」往往花費更高。業內人士甚至揭露,部分商家還會藉此規避責任。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就表示,在這種「免費領養」模式中,商家的責任劃分完全不清晰,寵物也存在健康狀況的不確定因素,且因合約履行時間長,容易導致消費糾紛的發生。
有寵物領養店店員形容,可以理解成「追劇,為了那部劇去開的會員」。「這也是一樣,為了養這隻貓我存放一筆錢,而且錢是給牠花的。」
陸媒中國新聞周刊報導,隨著養寵物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除了一口價購買,這種「領養價+每月生活費」,甚至「免費領養」的方式越來越多,但可能成為新型「貓貸」、「狗貸」、「寵物貸」,面臨解約難題,或是「星期貓(指健康狀況不佳,容易死亡的貓)」的風險都很高。
還有消費者稱,許多店裡承諾,與電商平台同價位的貓砂貓糧,其實要價貴得離譜,而且品質也很差,或在寵物生病後,要求消費者花錢買斷等。有一名消費者小迪分享,她當時被「免費領養」的訊息所吸引,準備分期付款的方式帶走長沙一家寵物店一隻與她「有眼緣」的狗,合約簽好後要透過第三方平台綁定按月扣繳服務,才發現自己信用點數不夠店家要求,最後醒悟,「這不就是狗貸嗎?」,平台要求客戶有足夠信用積分,以確保他們能夠每月收到金額。
根據艾媒諮詢統計,去年,全中國的寵物消費市場已達到人民幣3,400億元。2025年中國寵物產業白皮書數據也顯示,去年,中國城鎮(犬貓)消費市場規模成長7.5%,達到人民幣3,002億元(約414億美元)。在此之下,分析人士稱,線下商店為了競爭,商業模式不斷更新,「免費領養」因此成為引客的重要手段。
但因這種「寵物貸」容易引發爭議,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本月就曾發布消費提醒,提醒寵物主對於免費領養的相關注意事項。
提醒指出,切勿輕信口頭承諾,部分商家以「救助流浪動物」為名,將健康狀況欠佳的寵物以「免費領養」的形式送出,導致領養者後續可能需要承擔高額醫療費用。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還舉例,「免費領養」模式與中國早年「充話費送手機」的商業模式類似,其核心在於將贈品成本轉嫁至配套產品銷售中,部分商家在每月定期供應的寵物用品上,採取降低產品品質、逐步減少供應量或提供溢價商品等策略,以實現成本回收。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