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定5/8為「勝利日」 淡化歐洲國家在二戰貢獻

Pimco投資長:別誤判關稅風險 美衰退可能性是近年最高

又見「海歸」 34歲麻省理工科學家王江濤加盟北大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王江濤此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網站上的介紹頁照片。(取材自麻省理工學院網站)
王江濤此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網站上的介紹頁照片。(取材自麻省理工學院網站)

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之際,又見科技菁英「海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深耕七年後,34歲的材料科學家王江濤日前選擇北京大學作為其職業生涯的下一站。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王江濤年輕有為,不僅在校攻讀期間屢屢獲獎,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令人矚目,他已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近30篇,在中美兩國擁有近60項專利。報導就此形容,這是一位材料研究領域的「明星科學家」(star materials scientist)。

觀察者網報導,學校網站資料顯示,王江濤目前是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此外,王江濤既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張錦開展科研合作(半導體性碳納米管陣列方向),同時也保持獨立的研究項目。

據介紹,王江濤於2009年至2013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獲學士學位,後又於2013年至2018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深造,獲博士學位。

在清華大學期間,他獲得了諸多榮譽與獎勵,包括清華大學學術新秀提名獎、清華大學研究生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等。2024年,他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畫,該項目旨在吸引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回國發展。

本月,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五年博士後研究及兩年研究科學家工作後,王江濤的名字正式出現在了北京大學官網之上。

南華早報指出,王江濤在很早之前就已展現出科研天賦,兼具學術靈性與扎實勤勉的治學態度。

在清華大學攻讀期間,他主攻碳納米管(CNTs)的可控生長機制研究—該領域極易受環境干擾。為最大限度減少變量,他能在通宵實驗中保持完全靜止與靜默。

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期間,他發表了12篇論文,而在獲得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等榮譽後,王江濤前往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開展博士後和研究科學家工作,持續深耕碳納米管研究領域。

報導稱,王江濤在半導體碳納米管垂直陣列方面取得了突破,並成功研發出具有精確可調孔徑分布的納米多孔單層石墨烯膜。

觀察者網報導,近年來,隨著西方科研環境惡化,越來越多的海外科學家選擇回中國任職,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湧現一股世界頂尖科學家的加盟潮。

南華早報早前評論指出,在個人發展機會之外,這些研究人員還有著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歸屬感、擔心美國政治環境等。但不論是華裔還是外國專家,都表示中國不斷提升的學術實力和青年人才儲備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

麻省理工學院 華裔

上一則

川普想通話談判?彭博曝北京開談判條件:先做到這3件事再說

下一則

賣完這批中國貨就斷貨 女老闆哭了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