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不會撤」 美採購商安撫中國供貨商

在美國的關稅大棒下,近期平台上不少美國採購商與中國出口企業一樣,選擇了觀望。而對於先前已下的訂單,美國採購商反過來會寬慰中國供應商——「放心,單子不撤」。而連結起全球28萬採購商與中國70萬家中國工廠的工業零件數位化平台-海智在線,其每日詢盤未見顯著減少,成為美國依賴中國底層製造能力的一個特別視角。
上觀新聞報導,海智在線帶有上海鮮明的數智化基因,用200多個數字標籤,圍繞設備、工藝、產能、經驗、場地等生產要素,對中國海量製造工廠進行精準畫像打標,已有70萬家中國工廠在該平台註冊。同時,該平台已吸引全球28萬家採購商註冊,其中有107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透過平台下單。採購商發來一張張非標零件圖紙,由平台高效匹配供應商。
根據海智線上副總裁米永東的觀察,美國對華濫施關稅後,平台上美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反應不一。大企業全球布局,供應商多元,迫於關稅壓力放棄中國供應商之後,還有其他地區的供應商替代品。但美國中小企業別無選擇。 「他們的供應鏈幾乎都在中國,組裝一台裝備,就靠著中國的四、五家工廠來供貨。因此,這類中小企業一方面抓緊改價,將關稅因素考慮在內,提高其產品在終端的售價,另一方面又要穩住中國供應商,明確表示『貨肯定要,但可以慢慢發』。」
事實上,那些看似還有選擇餘地的美國大企業,也不排除以「曲線救國」方式,將部分難啃的核心部件的製造再度「分包」給中國。根據平台順藤摸瓜掌握的線索,部分美國巨頭,已將採購訂單交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但後者未必能完全勝任,繼而又向海智在線詢盤,把一些難以攻克的製造部分二次發布,誠邀中國工廠接單。
海智在線上一個真實案例頗為典型——某海外企業設計了一款器官運輸箱,涉及近60個零件,包含聚苯乙烯泡沫、塑膠、橡膠、鋁等材質,製程要求複雜。設計方案先交給了以色列供應商,得到的回覆是:從圖面到產品落地,需要三年。該海外企業又輾轉尋到海智平台,平台發揮對海量工廠的調度和整合能力,很快湊齊供應商,僅3個月就交出了成品。這款器官運輸箱從圖面到成品落地,在中國只需3個月,海外可能需要3年。
這樣的案例,在川普揮舞關稅大棒之後依然延續。由此可見,美國靠關稅大棒試圖實現製造業回流並不現實──要建起組裝廠相對容易,但要把整條產業鏈轉移回去,又談何容易。
此外,關稅戰衝擊,中國出口貨櫃滯留,為支持外貿企業渡過難關,蘇州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公告,4月18日起至7月17日,蘇州港各貨櫃碼頭對全市外貿企業進出口重箱(裝有貨物的貨櫃)提供免費堆存服務。
據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資料,蘇州港地處長江入海口的咽喉,東南緊鄰上海,為長江出海口的天然良港。蘇州港由沿江太倉港、張家港、常熟港以及內河港區組成,現已成為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和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