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沒有麥當勞 7間連鎖速食漢堡肉排被讚美味又多汁

紐時:美中玩「膽小鬼遊戲」 川普底氣不如習近平

龍應台投書紐時: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台灣總統賴清德(中)21日在松山機場視導駐守的海軍陸戰隊陸戰六六旅衛戍第二戰鬥隊,與官兵合影。路透
台灣總統賴清德(中)21日在松山機場視導駐守的海軍陸戰隊陸戰六六旅衛戍第二戰鬥隊,與官兵合影。路透

紐約時報論壇版1日刊登中華民國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的投書,題為「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

龍應台寫到,台灣的計程車司機出名健談,她最近在南部坐進一輛計程車後座時,司機愉快地詢問今天過得怎麼樣,然後突然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文中說,自從川普總統撤回美國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並於2月底在白宮羞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後,這位計程車司機正在表達台灣各地共同的擔憂。台灣民眾現在都在想,如果美國可以這樣對烏克蘭以巴結俄羅斯,它是否會同樣對待台灣以討好中國?

幾十年來,台灣領導人已將與中國的對峙界定為捍衛自由和民主,並以中國若入侵預期美國會支持台灣為基礎。這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推遲台灣政客和人民對應對中國的最佳方式、確保我們民主的長期生存進行全國性反思。

隨著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的盟友,台灣必須立即展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如何確保以可接受的條件與中國和平相處,而不是讓大國決定台灣的未來。

龍應台提到,在網路評論和日常對話中,台灣人民正對美國對台灣的承諾表達越來越多懷疑,並問道:如果美國似乎不再願意支持像烏克蘭這樣的友好國家捍衛其自由,成千上萬為國而戰與捐軀的烏克蘭年輕人這麼做是否徒勞?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路平台3月初進行了一項非正式民調,詢問鑑於烏克蘭的最新發展,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免受中國攻擊或傾向投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

然而,台灣總統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非但沒有接觸各方,就台灣應該採取的方向展開緊急的全國性討論,他反倒寧要恐懼、對抗與重啟黑暗的冷戰言論,正式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承諾將加強審查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繫,還宣布計畫恢復軍事法庭制度。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清德把台灣推向戰爭,而中國不出所料警告他在「玩火」。

賴清德做法的問題在於,台灣不再能指望美國支持,但這不是我們現在因為川普而領悟的事情。我們早就痛苦地意識到,美國和任何國家一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各年齡層的台灣人都知道1978年12月16日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在凌晨兩點被叫醒,得知美國將與台灣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棄身為冷戰盟友的台灣,陷入更深的外交孤立。川普的粗魯做法不過是風格上的不同,而非實質。

隨著中國實力日益增強,而美國轉身不理世界,台灣增強自身軍力以威懾攻擊是正確的。但台灣和平的確保自由的唯一方式,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最近的歷史表明,這是可以實現的。

台灣和中國曾在數十年間關係十分疏遠,基本上處於戰爭狀態。但冷戰結束後,關係逐漸解凍,在國民黨總統馬英九2008年至2016年的任期內處於最佳狀態。國民黨強調與大陸合作,作為確保台灣穩定與繁榮的一種方式。在馬政府領導下,學術、文化和商業交流蓬勃發展,並於2015年的歷史性「馬習會」達到顛峰。似乎經過數十年的敵對,和解是可能的。

但窗戶很快關閉。在台灣,大眾對於對中關係升溫的懷疑上升,特別是中國以一直持續至今的嚴厲鎮壓回應2014年開始的香港泛民主抗議活動之後。台灣的民進黨有理由不信任中國並強調保護台灣主權,民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開始執政,對中關係恢復為對抗和恐懼。

但恐懼或許才是最大的敵人。恐懼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的政治論述中,甚至建議與中國和平相處被斥為天真、不愛國,或更糟的是投降和背叛的地步。

恐懼也滋生更嚴格控制的衝動,即賴清德現正追求的那種。龍應台說,她於1950年代在台灣長大,當時生活在戒嚴令與持續恐懼中國入侵之下。今天日益緊張的氛圍,台灣購買美國武器、賴清德挑釁性將中國貼上敵人標籤,以及圍繞對中交流回歸冷戰式的猜疑,都感覺像是令人不安地回到那個年代,威脅著和平與台灣在建設一個開放民主社會所取得的進步。

對台灣來說,時間正在流逝。川普與習近平預計將很快在某個時間點會面。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之後,存在著川普拋開台灣,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的真實風險。

文中最後說,事實上,台灣所有人都希望保護他們珍視的自由。人們有分歧之處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透過與中國和解或對抗。但有一點現在很清楚: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激怒中國,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之路。不先確保和平,就不會有民主。

烏克蘭 川普 賴清德

上一則

中國在台周邊軍演 歐盟:加劇緊張 望各方克制

下一則

解放軍對台軍演 美國務院:沒有正當理由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