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和1月嘉義地震有關? 郭鎧紋:未來2周注意有無異常地震活動

緬甸實皆省28日發生芮氏規模8.2強震,國外有專家稱該地震震央發生在的「實皆斷層」,已經沉寂200年之久。對此,台灣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200年在地質時間上只是一瞬間,實皆段層過去經常有地震發生,不要看最近有沒有地震活動,它就是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長期推擠,「它沒有隱沒,就是互相推擠」。
郭鎧紋表示,歐亞大陸板塊太大了,又分成很多個微板塊,印度板塊向北去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會影響到「波斯西藏緬甸造山帶」,這個造山帶邊緣有兩個板塊,一個是揚子板塊(即華南板塊),範圍包括四川盆地、長江下游、兩廣、福建、台灣海峽到台灣海峽西部。另一個是阿穆爾板塊,把這兩個板塊同時往東邊去推擠。
他說,台灣西邊就是揚子板塊的邊緣,雪山山脈在宜蘭牛鬥有梨山斷層,梨山斷層以西的部分雪山山脈,包括阿里山山脈,以及台灣西部平原,都是屬於揚子地塊的邊緣。阿穆爾板塊在日本的南海槽和菲律賓板板塊互相碰撞的地方。而台灣最西邊是雪山山脈和台灣西部,包括嘉南平原、阿里山山脈,屬於揚子地塊。昨天緬甸強震這樣的碰撞,可能會造成應力的轉移。
郭鎧紋表示,「波斯西藏緬甸造山帶」範圍從波斯到中亞,其實昨天在哈薩克也有規模5以上地震,只是大家沒注意到。緬甸是走滑斷層形式,印度板塊向北推擠,造成了造山帶,造山帶的地殼特別厚,不是隱沒,而是硬碰硬、大陸和大陸的碰撞,從地殼去加厚,厚度已經達到60公里,一般地殼厚度為35公里。
他說,這個造山帶是很厚的造山帶,又握著揚子板塊和阿穆爾板塊往東推擠,這是台灣比較要注意的事情。
今年1月7日西藏規模7.1地震,郭鎧紋表示,就是波斯西藏緬甸造山帶向東北移動,可能會把揚子和阿穆爾這兩個微板塊往東推擠。所以他當時提出呼籲,接著1月21日嘉義大埔發生規模6.4地震。
緬甸地震之後,台灣留意到什麼時候?郭鎧紋表示,很難講,他觀察到1月7日西藏地震完之後,隔兩周接著就是台灣的嘉南規模6.4地震。那次經驗是隔了兩周,所以這次先注意兩周看看,有沒有異常的GPS位移或異常的地震活動。
郭鎧紋表示,之前西藏規模7.1對應到後來的嘉義大埔規模6.4地震,這次是緬甸震矩規模7.7(芮氏規模8.2),誰是因誰是果很難講。很可能根本上印度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裡面的波斯西藏緬甸造山帶已經很久了,應力也累積很久了,移動是淺移默化的,可能也移動一段時間,「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可能是長年累積,有百萬年的歷史」,移動以後只是最近才爆發出來。
而緬甸28日強震和西藏1月強震上隔兩三個月,郭鎧紋表示,但是在地質的時間其實可能都是同一件事情。可能這個應力潛藏在很久,只是在哪時候、哪個斷層在哪邊破裂,只是最近才爆發出來的現象,台灣西部也是一樣的情形。
郭鎧紋表示,波斯西藏緬甸造山帶除了推揚子地塊,它也推阿穆爾板塊。就是西南日本歐亞大陸板塊的部分,南海海槽跟菲律賓海板塊相撞的部分,這樣的推擠,也會提高南海海槽活動的潛勢。
郭鎧紋表示,地震沒有辦法預防,地震要發生就是能量的釋放,地震也不能預測,無法提早把民眾疏散。
緬甸地震深度很淺,今年規模6以上地震,全世界有21起,28日起就發生4起,有2個在緬甸,都是走滑斷層,走華斷層的特徵就是比較淺,所以深度10公里以內。另外大西洋的中洋脊也有規模6.6和6.1兩個地震,中洋脊也是裂開,震源也是比較淺。
FB留言